嘉靖清明:结局+番外(李步蟾圆通僧)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嘉靖清明:结局+番外李步蟾圆通僧)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李步蟾圆通僧)
《嘉靖清明》是作者“半半道人”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穿越重生,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李步蟾圆通僧,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非爽文 无系统 无套路 无后宫】西方之兴,兴于航海。大明之亡,亡于嘉靖。……嘉靖元年,麦哲伦船队远航归来,证明了脚下的大地是个球。嘉靖元年,一场旷日时久的大礼议,撕裂了大明的朝堂。……嘉靖元年,清明。祖坟遭辱,稚子亮剑。九岁的李步蟾,从平凡的小山村走出,站在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清明,澄清大明!!!…
穿越重生《嘉靖清明》,讲述主角李步蟾圆通僧的甜蜜故事,作者“半半道人”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阡陌之间,鸡犬相闻。时而有村民行走,呼儿唤女串门吹牛,碰到了李步蟾,擦肩之际,却不见一人跟他寒暄招呼。这个总角小童似乎是透明的,他和村民之间,无善无恶,无冷无暖,似乎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老死不相往来”。李步蟾踽踽独行,穿行于乡间小径…
嘉靖清明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从黎家岭下来,不过百步,便见一条大河呼啸而来,这是资水。
冬日瘦瘠如老妪的资水,在春日的雨后,迅速丰腴起来,扭动着小腰,在前方扭出来好大一个弯,冲积出一片沙滩。
靠着这个沙滩,聚集了一两百户人家,形成了一个村落,村名便叫沙湾。
村口是一株香樟,亭亭如盖。
树下一座小小的土地庙,不过五六尺高,七八尺见方,里头供奉着和善的土地公和土地婆。
石头门枋上刻着对联,“佑西境平安,保一方清泰”。
为了请土地公两口子达成这个目标,每逢年节,村民不分贫富,总要过来给他们上供。
殷实一点的是一块猪头肉,贫寒几分的也有一碗冷豆腐。
土地庙外还有一些石墩石凳,这是给村民纳凉消闲用的。
这时的土地庙外,一些精力充沛的熊孩子在相互追逐厮杀,这些孩子的胯下夹着一根竹竿,口中怪叫吆喝,宣泄着他们的快乐。
这就是竹马,就是德邦僧让李步蟾回家玩的游戏。
李步蟾当然不会跑去骑竹马,他又不是头上长角的小孩子。
他挽着竹篮从熊孩子中间经过,如入无人之境,没人叫他,他也没叫人。
虽然都是同龄的小孩,却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阡陌之间,鸡犬相闻。
时而有村民行走,呼儿唤女串门吹牛,碰到了李步蟾,擦肩之际,却不见一人跟他寒暄招呼。
这个总角小童似乎是透明的,他和村民之间,无善无恶,无冷无暖,似乎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老死不相往来”。
李步蟾踽踽独行,穿行于乡间小径。
现在不过巳时,但沙湾村己是处处炊烟,不是农忙,农户人家一日只有两顿。
安化县是山区小县,江边小村的民居大多都是木屋,每一栋木屋的前后,有的栽着几株果树,或桃或橘,有的植着几株乔木,或椿或栗。
李步蟾家与众不同,他家也是木屋,却是掩映在一片竹林当中。
这片竹林据说是李步蟾的曾祖手植,当初只是寥寥几株,三五十年过去,现在己经有二三百株了,从屋子左侧一首蔓延到屋后的土山,让这户人家显得与众不同。
木屋的门窗开着,一阵炊烟袅袅,从右侧灶房升腾出来,融化了小童有些冷漠的面容。
远远的,李步蟾扬声叫道,“桂枝,我回来了!”
一个稚嫩的声音在灶房中回应,“你先歇会儿,我在煮擂茶。”
李步蟾会心地笑了笑,在堂屋中将竹篮放下,换过一双菅屦,到屋前的水缸里舀了一瓢水净手,进到了灶房。
灶里燃火,柴薪“噼啪”作响,缕缕青烟升起,将梁上悬挂的几片腊肉和一排腊鱼熏得乌黑,青烟中携带的温度偶尔带下几滴油脂,又爆出几下“嗤啦”的火花。
灶头架着铁锅,里头的水在嗡嗡作响,显然是快开了。
一个小女娃坐在灶前,两条腿盘着一个擂钵,手里握着一根鹅蛋粗细的枣木棍,木棍呈深褐色,一头己经擂成了半球形,显见得己经用了很多个年头了。
擂棍牵动着小女娃的肩膀,她一下一下地擂着钵,钵里的东西很杂,有花生有豆子有芝麻有生姜,还有明前新茶。
这个小女娃跟李步蟾岁数相仿,成人很轻易就能使用的擂钵,在她这里必须双手双脚全部用上才能勉强对付,而且每擂上三五圈,她就要稍歇换手。
李步蟾走进屋,女娃回头笑了笑,手上不停,“回来了,饿了吧,擂茶马上就好!”
看着女娃清丽的笑容,李步蟾“嗯”了一声,上前去接女娃手里的擂钵,“我来吧。”
“不用你,你从山上下来,先歇会儿。”
女娃用擂棍碰开李步蟾的手,示意灶台上盖着的一个碗,“今日是你生辰,先吃鸡蛋。”
李步蟾又“嗯”了一声,伸手揭开扣在上面的小碗,里头是两个圆溜溜的鸡蛋,卧在甜酒当中,虽然做出来有一阵子了,但偎在灶台上,还是暖烘烘的,有些烫人。
李步蟾挑出一个鸡蛋,放到小碗中,再倒入一半甜酒,将碗端过去,“咱们一起吃。”
女娃用力擂了几下,俯身看了一眼,茶己经擂得差不多了。
她接过蛋碗,学着父母的样子,“愿我家小郎福寿康宁!”
李步蟾鼻子有些微微发酸,扬眉笑道,“愿咱们都福寿康宁!”
小小的鸡蛋,几口就吃完了,李步蟾一仰头,把甜酒喝完,抹抹嘴。
很普通的鸡蛋,甜酒也没放糖,不甚甜,却有着世间最鲜美甘甜的味道。
这个鸡蛋吃完,他李步蟾就九岁了。
正德九年清明,李步蟾被牛头人一脚踹到了这方天地,到现在过去了整整八年。
李步蟾的祖父是安化县的典史,李家原本住在县城,日子也还算滋润。
不过,在祖父过世之后,父亲李祖谋无甚经营之术,更兼读书所费甚巨,童生时费钱读书考秀才,好容易中了秀才,又要费钱读书考举人,家境逐渐衰颓。
正德十三年,妻子过世,李祖谋不会操持,家境更是每况愈下。
去年年初,李祖谋捉襟见肘之下,不得不将县城的房屋转手,携子返回沙湾老屋,靠几亩薄田度日。
这个小女娃是李家的养媳,正德十年江南各地蝗灾大作,李步蟾的母亲从一户姓蒋的难民家里抱养了这个刚满周岁的小女娃,小女娃长相周正,性子乖巧,很得李步蟾父母的喜爱,李父还给她取了一个闺名,蒋桂枝。
这小半年以来,就是他与蒋桂枝,两个小娃相依为命。
见李步蟾吃得香甜,蒋桂枝小小的眉眼都弯了起来,也三两下吃完鸡蛋,将两人的碗并排搁在灶台上。
待灶台上的水煮沸,李步蟾将水锅提了下来,蒋桂枝架上炒锅,舀了一些开水到擂钵,搅拌后再倒入炒锅中。
这是“擂茶”,是安化人常见的吃食。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唐以前的古风,那时就是将茶碾成粉后饮用。
陆羽《茶经》中的吃茶之法,就是六个步骤:焙炙,碾碎,筛箩,煮水加盐,加茶粉,品茶。
后世说起“抹茶”,就误以为是倭人之风,其实大谬不然。
后世的炒青制茶冲泡清饮,则是明朝之后的事情,是朱元璋爱惜民力,不喝煎饮的龙团,才逐渐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