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塘关的不速之客:火锅厨神(王大勺哪吒)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陈塘关的不速之客:火锅厨神(王大勺哪吒)
《陈塘关的不速之客:火锅厨神》是由作者“猫小冰”创作的火热小说。讲述了:现代火锅店老板赵炙,在一次意外中被祖传的青铜令牌卷入时空乱流,一睁眼竟站在了商周时期的陈塘关下。身上还沾着牛油底料的他,成了关里人眼中“衣着古怪、满身异香”的不速之客。没了抽油烟机和冷藏柜,赵炙却凭着一手火锅手艺在异世扎根:用陶罐代替铁锅,以野椒仿制辣椒,教伙夫炒出第一锅冒着红油的底料。没想到头拨客人就是哪吒、李贞英和敖丙——三个半大孩子被沸腾的红汤、七上八下的毛肚、酸甜解辣的番茄锅勾住了魂,成了他的“铁杆食客”。从李靖府的家宴到守城士兵的伙房,从市井小摊到贵族宴席,赵炙的火锅渐渐香遍陈塘关。他发明鸳鸯锅化解孩童怕辣的难题,用菌汤滋补锅调理将士劳损,甚至在敌军来犯时,煮出一锅“战鼓沸汤”鼓舞士气。可随着名气渐长,他不仅要应对秘方被窃的危机,还要在封神大战的暗流中,用一锅锅烟火气平衡着哪吒与敖丙的恩怨,甚至悄悄改变着某些既定的命运。当青铜令牌再次发烫,赵炙望着关里人围炉涮肉的笑脸,才懂:所谓穿越,不过是让他乡的烟火,在异世的灶台里,熬出了家的滋味。…
主角是王大勺哪吒的精选穿越重生《陈塘关的不速之客:火锅厨神》,小说作者是“猫小冰”,书中精彩内容是:王大勺蹲在军厨营后墙根下,盯着面前十几个陶瓮发呆瓮里装着他新做的“辣酱”——用干辣椒、盐、酒和野山椒捣成泥,封在瓮里发酵了七天,开盖时那股冲鼻的香辣,比火锅底料还霸道“王大哥,你这是做啥呢?”李贞英提着个竹篮路过,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小米糕,热气腾腾的她凑到瓮边闻了闻,被辣得缩了缩脖子,“好辣!比火锅底料还辣!”“这叫‘老干妈’”王大勺笑着拧开一个瓮盖,用木勺舀出一勺红亮的辣酱,“拌米饭、抹…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王大勺蹲在军厨营后墙根下,盯着面前十几个陶瓮发呆。
瓮里装着他新做的“辣酱”——用干辣椒、盐、酒和野山椒捣成泥,封在瓮里发酵了七天,开盖时那股冲鼻的香辣,比火锅底料还霸道。
“王大哥,你这是做啥呢?”
李贞英提着个竹篮路过,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小米糕,热气腾腾的。
她凑到瓮边闻了闻,被辣得缩了缩脖子,“好辣!
比火锅底料还辣!”
“这叫‘老干妈’。”
王大勺笑着拧开一个瓮盖,用木勺舀出一勺红亮的辣酱,“拌米饭、抹饼子都好吃,方便携带,给守城的弟兄们当干粮正合适。”
他昨天教伙夫们炒完火锅底料,就琢磨着做点能长久保存的辣味吃食——冬天快到了,士兵们守夜时啃冷饼子太苦,有这辣酱添味,至少能吃得香点。
敖丙恰好走来,手里拿着一卷布,见王大勺在摆弄辣酱,走近看了看:“这做法倒是新奇,不用油炒,全靠发酵?”
“对,省油,还能放得住。”
王大勺舀了点辣酱,抹在李贞英递来的小米糕上,“尝尝?”
李贞英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小口,眼睛瞬间瞪得溜圆:“又辣又香!
比张厨子腌的咸菜还够味!”
正说着,张厨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里拿着张告示:“王厨子!
你看!
关里贴告示了,说要给你的‘老干妈’起个大名,还要评‘陈塘关第一辣酱’呢!”
王大勺接过告示,上面的字是用毛笔写的,字迹遒劲:“兹有外乡厨子王大勺,创制辣酱一味,香辣醇厚,便于携带,甚合军民用度。
现征集名号,选中者赏银五两……五两银子!”
李贞英眼睛亮了,“我要起名!
就叫‘贞英辣’!”
哪吒不知从哪儿窜出来,嘴里还叼着根草:“俗气死了!
叫‘哪吒红’才对,多威风!”
“不如叫‘陈塘烈’。”
敖丙轻声道,“既点明产地,又显辣酱之烈。”
王大勺看着三人争论,心里热乎乎的。
他没想到自己随手做的辣酱,竟能让关里人这么上心。
“其实叫啥都行。”
他笑着把告示折起来,“只要弟兄们爱吃,叫‘土疙瘩’我都乐意。”
可他没料到,这则告示竟掀起了轩然大波。
第二天一早,军厨营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关里的百姓、做生意的商贩、甚至还有几个从邻村赶来的乡绅,都拿着写好的名号来应征。
有人写“关隘红”,说配得上陈塘关的气势;有人写“暖肚酱”,说冬天吃了能暖身子;还有个卖豆腐的老汉,非要叫“豆腐伴侣”,说蘸着他的豆腐吃最香。
王大勺被堵在灶台后,手里拿着一摞应征的纸条,笑得合不拢嘴。
张厨子在一旁帮着登记,嗓子都喊哑了:“大家别急,一个个来!
把名字写清楚,留下住址,中了奖我们好送银子!”
最热闹的是个卖酒的掌柜,提着两坛酒来,非要王大勺尝尝他的酒配辣酱:“王厨子,我这‘烧刀子’烈,你这辣酱凶,俩放一块儿,保管能让将士们杀起敌来更有劲!
就叫‘刀辣双绝’咋样?”
王大勺被他逗乐了,舀了勺辣酱,就着酒尝了尝,辣意混着酒劲首冲头顶,浑身都热了:“绝!
就冲这股劲,这名号我记下了!”
就在这时,人群外传来一阵骚动。
赵校尉带着两个亲兵挤了进来,脸色不太好看:“都围在这儿干啥?
不用干活了?”
百姓们见了他,都纷纷让开。
赵校尉走到王大勺面前,沉声道:“跟我来一趟,总兵找你。”
王大勺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放下手里的纸条,跟着赵校尉往总兵府走。
路上他琢磨着,难不成这辣酱的事惹李靖不高兴了?
到了总兵府,李靖正坐在堂屋看书,见他进来,指了指桌上的一个陶瓮——里面装的正是他做的“老干妈”。
“这辣酱,我尝了。”
李靖放下书,语气平静,“确实够味,将士们用着方便。”
王大勺松了口气:“能合总兵的意,是小人的本分。”
“但有人告你。”
李靖话锋一转,拿起桌上的一张纸,“说你用‘妖术’做这辣酱,还说你来历不明,恐是商军派来的奸细,想用吃食蛊惑人心。”
王大勺心里一沉:“总兵明鉴!
小人就是个厨子,哪会什么妖术?
这辣酱就是用辣椒、盐和酒做的,伙夫们都能作证!”
“我知道你不是奸细。”
李靖看着他,“但流言蜚语不可不防。
陈塘关地处前线,人心浮动不得。”
他顿了顿,“我叫你来,是想让你当众演示做辣酱的法子,让大家都看看,这到底是不是‘妖术’。”
王大勺立刻点头:“我愿意!
明天就去街上演示,让大家看个明白!”
“好。”
李靖站起身,“我让人在关中心的广场搭个台子,你只管做你的辣酱。
至于那些告你的人……我己经让人查了,是几个嫉妒你生意的商贩,回头自会处置。”
王大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忍不住道:“多谢总兵信任!”
“你爷爷当年在军中,就凭一个‘诚’字。”
李靖看着他,“我信他的后人,也该如此。”
第二天,关中心的广场上挤满了人。
高台搭好了,上面摆着捣辣椒的石臼、装盐的陶罐、发酵用的陶瓮,还有堆得像小山似的干辣椒和野山椒。
王大勺穿着干净的短褂,站在台上,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首冒汗。
哪吒和李贞英挤在第一排,哪吒举着个小旗子,上面写着“哪吒红必胜”,惹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敖丙站在稍远的地方,手里拿着两坛桑葚酒,说是要给王大勺鼓劲。
赵校尉亲自站在台边维持秩序,见人来得差不多了,高声道:“大家安静!
今天请王厨子当众演示做辣酱的法子,让大家看看,这到底是不是什么‘妖术’!”
王大勺深吸一口气,拿起一把干辣椒,对着台下说:“这辣酱,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第一步,选辣椒,得是晒透了的干辣椒,辣劲才足……”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声音洪亮:“把辣椒和野山椒倒进石臼里,加一把盐,慢慢捣,捣成泥……对,就像这样,得捣得细,不然口感不好……”台下的人看得聚精会神,有人还拿出纸笔来记。
一个卖菜的大娘忍不住问:“王厨子,这盐放多少有讲究不?”
“有讲究!”
王大勺笑着说,“十斤辣椒,放一斤盐,多了发苦,少了容易坏……”他把捣好的辣椒泥装进陶瓮,又倒进适量的酒:“这酒是点睛之笔,既能发酵,又能增香……最后一步,封紧瓮口,放在阴凉处,七天就能吃了!”
他举起封好的陶瓮,对着台下晃了晃:“大家看清楚了,没什么妖术,就是辣椒、盐、酒,再加份心思罢了!”
台下爆发出一阵掌声,有人喊:“我们信了!
就是嫉妒的人在瞎咧咧!”
“王厨子,给我的辣酱起名叫‘暖心红’吧!
冬天吃着多暖乎!”
“我觉得叫‘陈塘香’好!
又有咱关的名,又香!”
王大勺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里热乎乎的。
他没想到,自己一个外乡厨子,竟能得到这么多人的信任。
就在这时,张厨子匆匆跑上台,手里拿着一张纸条:“王厨子,中选的名号定了!
是个老秀才起的,叫‘关隘魂’!”
“关夺魂?”
王大勺念了一遍,觉得这名字又大气又贴切,“好!
就叫‘关隘魂’!”
台下的人都叫好,老秀才被众人推上台,接过赵校尉递来的五两银子,激动得手都抖了:“我就说这名字好!
咱陈塘关的将士有魂,这辣酱也得有魂!”
王大勺把刚做好的一瓮辣酱递给他:“老先生,这瓮给您,算是谢礼!”
老秀才笑得合不拢嘴,捧着辣酱下去了。
演示结束后,人们渐渐散去,广场上还留着淡淡的辣椒香。
王大勺收拾东西时,敖丙走了过来,递给他一坛桑葚酒:“恭喜你。”
“同喜同喜。”
王大勺接过酒,笑着说,“以后将士们守夜,就能就着‘关隘魂’吃饼子了,想想就带劲。”
哪吒和李贞英也跑了过来,哪吒手里拿着个新做的招牌,上面写着“关隘魂辣酱”,字是敖丙写的,苍劲有力。
“我爹说了,让你把辣酱送到军需处,给每个士兵都发一小罐。”
哪吒拍着胸脯,“以后你就是咱陈塘关的‘辣酱教头’了!”
王大勺看着那块招牌,心里突然觉得,自己不再是个“不速之客”了。
他在这陈塘关,有了自己的“作品”,有了惦记他的人,有了……家的感觉。
夕阳西下,把广场上的人影拉得很长。
王大勺扛起装辣酱的陶瓮,和哪吒、李贞英、敖丙一起往回走。
身后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还有商贩们的吆喝声,混着淡淡的辣椒香,成了陈塘关最动听的烟火气。
他想起爷爷说过的话:“厨子的本事,不在锅里,在心里。
心里装着人,做出来的东西才暖。”
现在他信了。
这“关隘魂”辣酱里,装着的不只是辣椒和盐,还有他对这陈塘关的牵挂,对这些人的热乎气。
而他知道,这故事还没完。
冬天快到了,他得琢磨着做些更抗冻的吃食;军营里的火锅方子,还得再改良改良,让将士们吃得更舒坦;他的火锅店,也该抓紧时间筹备了……灶膛里的火还得烧,铜釜里的汤还得沸,他这口“锅”,要在这陈塘关,继续煮出更多滋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