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儒生小说全文(杨云杨子渐)小说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铁血儒生全文无弹窗完整版阅读

杨云杨子渐是穿越重生《铁血儒生》中出场的关键人物,“啊威呀”是该书原创作者,环环相扣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时代背景: 明朝正德年间(1505-1521年) 主角:杨云(现代历史系研究生),穿越成北直隶一小县城的穷书生 。一个小人物利用现代知识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同时不断尝试改革明朝积弊,推动社会进步,并在此过程中与多位女性产生情感纠葛…

点击阅读全文

《铁血儒生》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杨云杨子渐,讲述了​两旁店铺林立,各色幌子招展,但多是一些经营油盐酱醋、粗布麻衣、铁器农具等日常所需的铺子,规模不大,门面陈旧。杨云一路走,一路看,目光敏锐地扫过各种店铺,默默记下米铺、布庄、杂货铺、肉摊等处的商品价格。越看,他的心越是往下沉。尤其是粮价,糙米、杂粮面的价格显然比他融合记忆中的“正常”年景要高上不少,这…

铁血儒生

精彩章节试读

清泉县县城并不大,纵横几条主街,所谓的繁华也只是相对于周边乡村的土路茅屋而言。

街道由黄土夯实,但经年累月的车马碾压、雨水冲刷,己是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

两旁店铺林立,各色幌子招展,但多是一些经营油盐酱醋、粗布麻衣、铁器农具等日常所需的铺子,规模不大,门面陈旧。

杨云一路走,一路看,目光敏锐地扫过各种店铺,默默记下米铺、布庄、杂货铺、肉摊等处的商品价格。

越看,他的心越是往下沉。

尤其是粮价,糙米、杂粮面的价格显然比他融合记忆中的“正常”年景要高上不少,这对于本就赤贫的家境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街上行人大多面色困顿,衣着朴素,偶尔能看到一两个身着绸缎长衫、头戴方巾、身后跟着个小厮的乡绅,或者身穿皂隶服、腰挂铁尺、面色倨傲的胥吏走过,与周围面有菜色、行色匆匆的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时代的阶层分化。

他此行的首要目的,是为母亲寻医问药。

经过小心翼翼地向街边一个看起来面善的老丈打听,得知县城南街有一家“济世堂”药铺,坐堂的是一位姓李的老郎中,医术在县里颇有声名,但诊金不菲,抓药也贵。

而另一家“苏氏医馆”,则是一位年轻的女大夫主持,据说收费相对低廉些,但因其女子行医,又如此年轻,颇受些守旧之人的非议和质疑,故而生意略显冷清。

几乎没有犹豫,杨云便走向了南街的苏氏医馆。

他现在最缺的就是钱,任何能节省开支的可能都必须抓住。

至于非议?

来自现代的灵魂对此并不在意,医术仁心远比性别重要。

苏氏医馆门面不大,甚至有些不起眼,但收拾得异常干净整洁,青石板台阶被冲洗得泛白。

刚一靠近,一股淡淡的、清苦的草药清香便扑面而来,让人心神稍定。

柜台后,一位身着素净青色布裙、未施粉黛的年轻女子正在低头用药碾子碾磨药材。

她约莫二八年华,容貌清丽,肌肤细腻,并非寻常农家女子的粗糙,神情专注,一双眸子清澈如水,透着聪慧,眉宇间却带着一股寻常女子少有的坚毅与沉稳之气,仿佛生活的磨砺并未压垮她,反而锤炼出了内在的力量。

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见到站在门口的杨云——一个衣衫褴褛、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儒生袍,面色苍白,身体单薄,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但眼神却清亮,带着一丝焦急和与外表不太相符的沉稳。

她并未露出任何轻视或厌烦之色,只是放下手中的活计,温和地问道:“这位……公子,是看病还是抓药?”

声音清越干净,如同山泉滴落石上。

杨云下意识地拱手,行了一个标准的书生礼。

融合的记忆让他对这个时代的礼节如同本能:“请问是苏大夫吗?

在下杨云,想请大夫为家母诊病。”

言辞斯文,态度恭敬。

“小女子苏婉清。”

女子微微颔首还了一礼,听到是为母亲诊病,神色更显柔和,“令堂所患何症?

因何不便前来医馆?”

她注意到对方虽衣着寒酸,但礼节周到,言语清晰,像是读书人,心中先有了两分好感。

杨云将母亲的症状——持续咳嗽、痰音重、午后低热、浑身乏力、食欲极差——详细描述了一番。

他下意识地运用了一些现代医学术语进行归纳思考(如“持续低热”、“食欲不振”、“体虚营养不良”),但话到嘴边,立刻意识到不妥,赶紧改用更符合这个时代认知的通俗说法:“就是一首有点发烧,但不太烫手,咳得厉害,没力气,也吃不下东西。”

然而,苏婉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他话语中那一瞬间的迟疑和那一点点不同寻常的、极其精准的表述词汇,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

寻常病家描述,多是“一首发烧”、“吃不下饭”,而“持续低热”、“食欲不振”更像是医者之间的交流用语。

她不禁再次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贫寒书生:“公子似乎……颇通医理?”

她试探着问,语气温和,不带质问。

杨云心中猛地一凛,暗叫大意失言!

穿越者的思维习惯差点露出马脚。

他连忙掩饰,脸上露出惭愧之色:“苏大夫见笑了。

家母久病,在下侍疾日久,听得郎中说得多些,耳濡目染,记住了几个词罢了,班门弄斧,实在不敢言通医理。

只是心中焦急,描述不清,请大夫见谅。”

解释合情合理,态度诚恳。

苏婉清看了他一眼,见他神色不似作伪,便没有深究,只是将那丝疑惑暂时按下。

她沉吟片刻,根据杨云的描述谨慎判断道:“听公子描述,令堂之症像是风寒未能及时表散,入里化热,久咳伤及肺气,兼之体虚营养不良,正气不足,难以抗邪。

治需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兼顾扶正固本。

但具体方剂与药量,还需望闻问切,面诊之后方能确定,以免误判。

若实在不便移动,我亦可出诊,只是……”她顿了顿,面露些许难色。

杨云立刻明白,出诊费用必然比坐堂诊金要高,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他脸皮发热,硬着头皮,声音更低了些,带着难以掩饰的窘迫:“实不相瞒,苏大夫,家中……家中实在窘迫,恐难负担出诊之资。

不知……不知可否请大夫慈悲,根据这些症状,先开一剂便宜些、温和些的方子暂且缓和?

待日后……日后家中稍宽裕,定立刻请大夫登门复诊,详加诊治。”

这番话他说得极为艰难,每一个字都像是在灼烧他的自尊,但为了母亲,不得不开口乞怜。

苏婉清看着他诚恳而焦急的眼神,那眼神清澈,带着读书人的斯文,却也透着生活重压下的疲惫与坚持。

又听他言辞恳切,确实像是个孝子,心中己信了七八分。

她微蹙眉头,思考片刻,心中权衡。

最终,仁心占据了上风:“也罢。

医者父母心。

我先开一剂温和的方子,以杏仁、紫苏叶、前胡、陈皮、甘草为主,这几味药价廉效验,你先抓回去给令堂煎服,观察效果。

但切记,”她语气转为严肃,“此乃权宜之计。

若三日内病情无好转,或咳嗽加重、高热复起,定要想办法延医详诊,切不可再耽搁!

性命攸关,非是儿戏。”

“多谢苏大夫!

多谢!

您的大恩,杨云铭记在心!”

杨云闻言,心中一块大石暂时落地,连连躬身道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苏婉清不再多言,转身走向药柜。

她动作熟练流畅,开屉、抓药、称量、包捆,一气呵成,显然对此极为娴熟。

她一边包药,一边轻声细致地嘱咐煎服的方法、火候、饮食禁忌,语速平稳,条理清晰,确保杨云能记住。

然而,当杨云深吸一口气,问及诊金和药费时,尽管苏婉清己经将诊金免去,只算了最低成本的药费,报出的数字依旧让他心头一沉——他那怀中所揣的、仅有的几文铜钱,远远不够支付。

似乎早己料到他的处境,看出了他的窘迫与难堪,苏婉清轻轻叹了口气,声音柔和下来:“公子若是眼下手头不便,这药费可先赊欠几日。

读书人,重信诺,我信你。”

她语气平静,没有施舍的高傲,只有一种基于信任的平和。

这一刻,苏婉清的善良、信任与尊重,像一道温暖的光,穿透了杨云自穿越以来所感受到的冰冷、焦虑与无助。

他郑重地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袍,深深作揖:“苏大夫高义!

信任之恩,重于千金。

杨云必尽快奉还药资!

绝不敢负!”

拿着那包沉甸甸、散发着药香的草药,离开苏氏医馆时,杨云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

那个素净的身影又在柜台后忙碌起来,碾药、分拣,神情专注而宁静。

这位苏婉清大夫,不仅医术仁心,观察力亦十分敏锐,且处事通透,绝非普通乡野女子。

她就像这灰暗压抑县城中的一抹亮色,带给绝境中的人一丝难得的暖意和希望。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4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