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张三小说(穿入万历:带着百科全书:结局+番外)热门全文免费阅读已完结_王彦张三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穿入万历:带着百科全书:结局+番外)

网文大咖“小武走了”大大的完结小说《穿入万历:带着百科全书》,是很多网友加入书单的一部穿越重生,反转不断的剧情,以及主角王彦张三讨喜的人设是本文成功的关键,详情:王彦穿越前为大学历史系学生专注万历年间赋税资料研究穿越后于万历二十一年身处山东青州府诸城县成为落榜秀才身携中国大百科全书时遇大旱地主催租遂提出用竹管陶瓮制作简易滴灌法救玉米苗三日后果见成效玉米苗恢复生机说服张府管家免即时交租获村民关注后被诸城县周知县召见演示滴灌法获认可受命留县衙协助在全县推广该法助解旱灾困境具备农业水利知识愿凭现代知识入官场助大明解决民生问题保障百姓生计力求挽救摇摇欲坠之大明…

点击阅读全文

穿入万历:带着百科全书

《穿入万历:带着百科全书》这部小说的主角是王彦张三,《穿入万历:带着百科全书》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属于穿越重生下面是章节试读。主要讲的是:滴灌法推广后的第十天,诸城县终于下了一场小雨虽然不大,但足以让玉米苗再壮实几分村民们都高兴坏了,陈老栓特意提着一篮子新蒸的麦饼,送到县衙给王彦和周知县:“周大人,王秀才,这雨来得及时,多亏了你们,俺们的庄稼有救了!”王彦接过麦饼,咬了一口,虽然粗糙,但带着麦香,比刚穿越时喝的稀粥强多了他正想说话,突然看见西北乡的一个村民疯了似的往县衙跑,边跑边喊:“不好了!不好了!地里来了好多虫子,把玉米苗…

穿入万历:带着百科全书 阅读精彩章节

核算收成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王彦和赵文彬带着衙役、村民代表,挨村挨户地丈量土地、清点玉米穗。

为了防止有人作弊,王彦还教大家用“穗数法”估算产量——先数一亩地有多少株玉米,再数每株玉米有多少个穗,每个穗有多少粒玉米,最后算出每亩地的总产量。

“张大爷,您家这亩地有一百二十株玉米,每株两个穗,每个穗两百粒,一亩地就是西万八千粒玉米,折合下来,能收两石米,对吧?”

王彦拿着账本,跟一个老农核对。

老农点点头,笑着说:“王秀才,你这算法真准!

俺家去年这亩地收了两石五斗,今年因为旱灾和蝗灾,少了五斗,跟你算的一样!”

短短五天,诸城县的收成核算表就做出来了。

全县平均每亩地收成两石三斗,比去年少了七斗,确实是受灾严重。

王彦把报表整理好,交给周知县:“周大人,这报表上有各乡的里正、村民代表的签字,还有县衙的印,证据确凿,李大人就算来了,也没法强征。”

周知县刚接过报表,就见衙役匆匆来报:“大人,青州府李知府来了,己经到县衙门口了!”

王彦和周知县连忙出去迎接。

李知府穿着绯色官服,坐在轿子里,脸色阴沉,看到周知县,连轿都没下:“周知县,本官听说你在搞什么‘收成核算’?

是谁给你的胆子,敢质疑府里的征税令?”

周知县连忙躬身:“李大人,不是下官质疑,是今年诸城县旱灾加蝗灾,百姓确实收成不好,交不起原额赋税。

这是核算报表,您请看……”李知府一把推开报表,冷哼一声:“本官不用看!

诸城县多大的地方,能有多少灾?

肯定是你跟那个王秀才串通起来,想瞒报收成,少交赋税!”

王彦上前一步,语气平静:“李大人,百姓的收成好不好,不是下官说了算,是地里的玉米苗说了算。

您要是不信,可以去田里看看,玉米穗比去年小了一半,很多苗还被蝗虫啃了叶子,怎么可能有好收成?”

“你就是王彦?”

李知府打量着王彦,眼神里满是不屑,“一个小小的秀才,也敢在本官面前多嘴?

本官看你就是个妖人,拿着本邪书,蛊惑百姓,扰乱地方!”

王彦心里一沉——张万财果然在李知府面前说了他的坏话。

他强压下怒火:“李大人,下官只是想为百姓谋条生路,若是强征赋税,百姓交不起,只能卖儿卖女,甚至逃荒,到时候诸城县大乱,大人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啊!”

“放肆!”

李知府气得拍轿杆,“你敢威胁本官?

来人,把这个妖人抓起来,押回府里审问!”

旁边的衙役刚要动手,赵文彬突然站出来,挡在王彦面前:“李大人,王秀才是为了诸城县的百姓,没有过错!

您要是抓他,百姓们不会答应的!”

话音刚落,就见一群村民涌了过来,为首的是陈老栓和李铁柱,手里拿着锄头、镰刀,大声喊:“不能抓王秀才!

王秀才是好人,是他救了咱们的庄稼!”

“李大人,您要是敢抓王秀才,俺们就去省里告您!”

“对!

告您苛捐杂税,欺压百姓!”

村民们越聚越多,把县衙门口围得水泄不通。

李知府没想到百姓会这么护着王彦,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要是真把王彦抓了,百姓闹起来,传到省里,他这个知府就真的完了。

“你们……你们想造反吗?”

李知府色厉内荏地喊着,可声音却在发抖。

王彦看着李知府,放缓了语气:“李大人,下官不是要跟您作对,只是想请您实事求是,根据诸城县的灾情,调整赋税。

比如,今年的田税按七成征收,‘蝗灾救济银’取消,这样既能让百姓活下去,也能让县衙交上一部分赋税,您在省里也有交代,何乐而不为?”

李知府心里盘算了起来——他本来是想借着征税,捞一笔银子,顺便打压周知县和王彦。

可现在百姓闹事,要是真闹大了,他不仅捞不到钱,还得丢官。

而且,按七成征税,县衙也能交上一部分,他也能跟省里交代。

“好,本官就答应你。”

李知府咬牙说,“但若是年底诸城县的赋税没交够七成,本官唯你是问!

还有,那个王彦,你得跟本官回府里一趟,把你那本‘邪书’交出来,本官要亲自查验!”

王彦知道,李知府是想把他调离诸城县,再找机会收拾他。

他犹豫了一下,看向周知县。

周知县连忙说:“李大人,王秀才还要留在诸城县,指导百姓收割玉米,要是他走了,百姓的收成又要受影响。

不如等收割完玉米,下官亲自把王秀才送到府里,您看行不行?”

李知府想了想,点头同意:“也好。

但你们记住,年底之前,必须把赋税交齐,不然,本官饶不了你们!”

说罢,李知府气冲冲地坐上轿子,离开了诸城县。

村民们见李知府走了,都围过来,对王彦说:“王秀才,多亏了你,不然俺们真的活不下去了!”

“王秀才,你可不能去府里,李大人肯定没安好心!”

王彦笑了笑:“大家放心,我不会有事的。

等收割完玉米,我跟周大人一起去府里,李大人拿不出证据,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而且,咱们的赋税按七成交,大家也能剩下些粮食,过个好年了。”

村民们这才放下心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诸城县的村民们忙着收割玉米。

因为之前的滴灌和治蝗,虽然受了灾,但还是有不少收成。

村民们把粮食晒干后,先交了赋税,剩下的存起来,有的还拿出一部分,送给王彦和周知县。

“王秀才,这是俺家新磨的面粉,您拿回去包饺子吃。”

陈老栓把一袋面粉塞到王彦手里,“要是没有您,俺家今年连面都吃不上。”

王彦推辞不过,只能收下。

他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心里很是欣慰——他来到万历二十一年,没白来。

他用现代的知识,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这些无辜的百姓。

收割完玉米的第二天,王彦就跟着周知县去了青州府。

李知府见他们来了,也没为难王彦,只是把那本百科全书拿去看了看。

他看不懂书里的现代知识,只觉得上面的插图和文字很奇怪,最后只能把书还给王彦,说:“这书也没什么特别的,以后不许你再用这些旁门左道的法子,好好跟着周知县做事。”

王彦和周知县都松了口气。

从府里回来后,周知县就写了奏折,把王彦的功劳上报给了朝廷。

没过多久,朝廷就下了旨意,任命王彦为诸城县的教谕,负责全县的教育,还赏了他五十两银子。

教谕虽然是个九品官,但也是朝廷命官。

王彦接过任命状,心里很是激动——他终于在大明站稳了脚跟。

他知道,这只是他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比如改善民生、整顿吏治,甚至影响朝廷的政策。

而此时,京城的皇宫里,万历皇帝正拿着诸城县的奏折,皱着眉问身边的太监:“这个王彦,真能用滴灌和治蝗的法子,让诸城县的收成恢复七成?”

太监连忙点头:“回陛下,青州府的奏折也证实了,这个王彦确实有本事。

而且,他还提出按灾情调整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诸城县的百姓都很拥护他。”

万历皇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哦?

还有这样的人才?

朕知道了,传旨,让青州府好好考察这个王彦,若是真有能力,就提拔他到府里任职。”

太监躬身应下。

谁也没想到,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历史系学生,会在万历年间,从一个破草屋的秀才,一步步走进明朝的官场,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王彦站在诸城县的城墙上,看着远处的田野和村庄,心里充满了斗志。

他知道,明朝的问题还有很多,土地兼并、官场腐败、外患不断,这些都不是他一个人能解决的。

但他会一步一步来,用自己的知识,一点点修补这个时代的裂痕,试着救一救这个即将走向灭亡的大明。

他摸了摸怀里的百科全书,书页己经有些磨损,但上面的知识,依然是他在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财富。

他相信,只要有这本书在,有他的信念在,他一定能在万历年间,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