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旧梦(宋青彦赵宏)全本免费小说阅读_全文免费阅读新朝旧梦宋青彦赵宏
以都市小说为叙事背景的小说《新朝旧梦》是很多网友在关注的一部言情佳作,“明儿爱读书”大大创作,宋青彦赵宏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故事让人看后流连忘返,梗概:大昭十二年,我连中三元,却因无银钱打点而被夺了功名。一场高烧再醒来,眼前是流光溢彩的奇异世界。凭借千年科举磨砺的八股文功底,我在这名为“申论”的考试中一鸣惊人。笔试第一,面试第一,我以为终于踏上青云路。直到入职第一天,我被领导亲切拍肩:“小宋啊,听说你笔试面试都是第一?”那笑容意味深长,我才惊觉,这崭新的“朝堂”,水似乎比大昭还要深………
正在连载中的都市小说《新朝旧梦》,热血十足!主人公分别是宋青彦赵宏,由大神作者“明儿爱读书”精心所写,故事精彩内容讲述的是:一碗素面下肚,身上总算有了些暖意宋青彦收拾了碗筷,坐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沙发上,环顾这间狭小的出租屋屋内陈设简陋,一床一桌一沙发,墙角堆着几箱泡面,窗台上晾着几件洗得发白的衬衫书桌上是那座书山,旁边还散落着几个写满公式和要点的笔记本他拿起一本,字迹工整而密集,透着原主那股孤注一掷的狠劲“也是个苦读人……”宋青彦轻叹一声,物伤其类无论古今,寒门学子向上攀爬的路,从来都不好走既承了你的身,…
新朝旧梦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申论批改的兼职,如同旱地甘霖,暂时缓解了宋青彦的窘迫。
他依约去了那家名为“登科”的公考机构。
负责人姓吴,是个精干的中年人,看了他现场批改的几篇学员习作后,当即拍板定下,每篇按质量和字数计费,现结。
于是,宋青彦的日子变得更加忙碌。
白日里,他依旧是那个埋首书堆的备考者,啃着行测,研读时政。
到了夜晚,他便化身“宋老师”,在灯下一字一句批阅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申论答卷。
批改的活计并不轻松。
许多文章思路混乱、词不达意,或满是空话套话。
他需得耐心指出问题,理清逻辑,甚至重写范例。
但他乐在其中。
这不仅换来微薄薪金,更让他得以窥见万千考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于无形中极大拓宽了他的视野,磨砺了他自己的笔锋。
偶尔,他也会在群里匿名分享些写作心得,引来一片“大佬”、“求带”的呼声。
赵宏私下问他:“群里那个‘青砚’是不是你?
这文风像你!”
宋青彦只回了个笑而不语的表情。
这日,他正在批改一篇关于“文化自信”的文章,手机响起,是街道办打来的。
“宋青彦同志吗?
您好!
我们是南街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
系统显示您毕业后处于待业状态,我们这边有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政策,还有一些免费的技能培训,您看什么时候方便过来了解一下?”
声音热情周到,令宋青彦一时恍惚。
在大昭,何曾有过官府主动询问寒门学子有无困难?
他依约前往。
服务中心窗明几净,工作人员笑容可掬。
一位姓张的女士接待了他,详细介绍政策:可以提供就业信息,推荐面试,若是自主创业,还有小额担保贷款。
“我……目前主要在备考公务员。”
宋青彦坦言。
“考公好啊!
稳定!”
张女士眼睛一亮,“我们这边也有资源!
区里人社局偶尔会组织免费的公益讲座,请的都是名师,我帮你留意着!
对了,你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
宋青彦犹豫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他骨子里的文人清高,让他难以向外人启齿囊中羞涩。
张女士似乎看出什么,也没多问,只塞给他一叠宣传册和一张联系卡:“有需要随时打我电话!
加油啊,年轻人!”
回去的路上,宋青彦心中感慨。
这时代的“官府”,似乎与记忆中那些高高在上、需得打点才能进的门房,截然不同。
报名期终于到了。
他登录网站,填写信息,选择岗位。
鼠标在成千上万的职位列表上滑动,他最终筛选出几个专业限制宽松、位于本市的岗位。
“市档案馆……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他喃喃念着这些陌生的名称,试图想象其中景象。
最终,他选择了一个区级机关的综合性管理岗位——竞争激烈,但在他看来,越是核心之地,越能施展抱负。
缴费时,他看着那笔不算小的数额,还是动用了信用卡。
“便算是……投资吧。”
他对自己说,按下了确认键。
报名成功,压力骤增。
他减少了批改的工作量,将全部精力投入冲刺。
行测仍是短板,他跟着群里的推荐,买了线上刷题题库,每日雷打不动完成两套行测,对完答案后,将错题逐一录入错题本,反复研习。
申论则保持每日一练,写完便对照机构范文和群友讨论,精修细改。
他桌上那盏旧台灯,常常亮至深夜。
刘奶奶见他日渐消瘦,变着法子给他送吃的,有时是一盘饺子,有时是一碗炖肉,总说“家里做多了,吃不完”。
宋青彦推辞不过,只能感激收下,将这份情谊默默记在心里。
赵宏则成了他的“行测救星”,时常语音通话,远程讲解数量关系题的速算技巧,或是图形推理的规律口诀。
“宋兄,你这申论大神,行测可不能拖后腿啊!
咱得一起上岸!”
赵宏在电话那头嚷嚷。
考前一天,宋青彦没有再啃书。
他去了附近的公园,漫步散心。
春光明媚,湖面波光粼粼,孩童嬉笑追逐,老人悠闲打着太极。
一片盛世安宁景象。
他坐在长椅上,静静看着。
这就是他即将要进入、并为之效力的世界吗?
与他熟知的那个皇权不下县、百姓苦徭役的大昭,恍如隔世。
次日,考场。
气氛肃穆,空气里弥漫着无形的压力。
验证身份,签到,存放物品,找到贴着自己名字和准考证号的座位。
一切流程井然有序,与记忆中的科举入场搜检,森严相似,却又文明许多。
行测卷发下。
铃声一响,满场皆是哗哗翻页和急促书写的沙沙声。
宋青彦深吸一口气,沉入题海。
图形、逻辑、数量、言语、资料……他按照练习的策略,先易后难,果断跳过难题,全力保证正确率。
时间依旧紧迫,到最后几分钟,还有十几道题是连蒙带猜涂完的答题卡。
交卷铃响,他长出一口气,手心全是汗。
周围一片哀嚎与讨论声。
“数量关系杀我!”
“资料分析最后一题选啥?”
“完了,图推错了好几个……”宋青彦默默收拾东西,不去对答案,以免影响下午心境。
中午,他在考点外找了个僻静角落,啃着早上带来的面包,就着矿泉水咽下。
赵宏不知从哪钻出来,塞给他一个热乎乎的茶叶蛋。
“补充体力!
下午申论是你的主场了!
稳住!”
申论试卷发下。
题目材料围绕“基层减负”与“治理效能”展开,给出了数则案例和数据。
宋青彦快速浏览材料,闭目凝神。
片刻后,睁眼,眸光沉静。
提笔,在答题卡上写下标题:《减负不减责,增效增活力——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新篇章》破题径首点出基层负担过重的表象与根源,承题关联上级精神与基层实际,起讲宏阔,指出减负与增效的辩证关系……本论部分,他结合材料案例,层层推进,对仗工稳,论述严密如铁桶,提出的对策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
笔走龙蛇,文不加点。
一股久违的酣畅淋漓贯通全身。
他写的岂止是一篇文章?
他写的是这数月来的惶惑与坚持,是被夺去功名的愤懑,是重见青云之路的全部渴望!
终场铃响,他恰好写完最后一个字,笔尖离纸,如同将军收刀入鞘。
随着人流走出考场,夕阳余晖洒满街道。
考生们三五成群,或兴奋讨论,或沮丧哀叹。
赵宏挤过来,勾住他肩膀:“宋兄,申论稳了吧?
我看你写得那叫一个行云流水!”
宋青彦笑了笑,未有骄色,只道:“尽力而为。”
回去的公交车上,他靠着车窗,望着外面流光溢彩的城市。
身心俱疲,胸腔里却有一股气在激荡奔涌。
考试己毕,结果未知。
但他知道,他己尽全力,无愧于心。
接下来,便是等待。
以及,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继续前行。
这条异世界的“科举”之路,他总算,完整地走完了第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