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通耶律璟大结局+外番免费阅读(韩通耶律璟前文+后续)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韩通耶律璟大结局+外番免费阅读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韩通耶律璟前文+后续)

《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是作者“孙苏中”的代表作,书中内容围绕主角韩通耶律璟展开,其中精彩内容是:《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显德七年,柴荣病逝,七岁幼帝柴宗训临朝,后周皇权飘摇。北境辽穆宗刚夺燕云数州,铁蹄叩关;朝堂上赵匡胤手握殿前精锐,野心暗伏。独石口关的箭垛下,契丹公主耶律延寿女望着后周地界的炊烟,一句“想去看看”,意外成了撬动两国局势的支点。汴梁皇城的烛火中,李谷、韩通以“应公主之请”为饵,设下互市之局——既为拖住辽军铁骑,更为腾出手来制衡赵匡胤的兵权野心。燕云的风裹挟着硝烟与稻香,汴梁的暗流涌动着权斗与杀机。一场因“天真好奇”暂缓的战事,一份藏着政治算计的盟约,能否让后周熬过“主少国疑”的危局?当炊烟连起草原与中原的天空,柴氏江山的存续,便在这“未战之盟”的缝隙里,悄然博弈。…

点击阅读全文

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

《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是作者大大“孙苏中”近日来异常火爆的一部高分佳作,故事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韩通耶律璟。小说精彩内容概述:你看,这稻苗是昨天刚插的,老农说秋天能结好多稻穗。”耶律观音女走上前,屈膝行礼:“辽耶律观音女,见过陛下。”“姐姐快起来!”柴宗训连忙扶住她,指着田边的石桌,“母后让宫女备了蜜水,我们去那边坐,我给你们看我画的稻田图。”石桌上摆着个青瓷罐,蜜水的甜香混着稻苗的清香漫开来…

阅读精彩章节

第五章 耶律延寿女:可汗,你看这稻穗多好看显德七年三月十二·汴梁城郊稻田马车碾过汴梁外城的青石板路时,耶律延寿女扒着车窗的手突然顿住——远处的田垄像铺展开的绿绸,一望无际的稻苗在春风里晃出细碎的浪,比独石口的小块农田阔气了十倍不止,田埂上的农妇弯腰插秧,衣角沾着的泥水都透着鲜活。

“观音女姐姐,你快看!

是大稻田!”

她拽着耶律观音女的衣袖蹦起来,金步摇撞得叮当响,怀里的草筐差点翻倒,“比农妇奶奶说的还要大!

真的有小鸭子!”

车外传来李谷的笑声,他骑着马走在马车侧旁,花白的胡须在风里飘着:“公主别急,前面就是皇家劝农苑,那里的稻苗是陛下特意让人从江南引来的良种,长得更壮实。”

耶律观音女放下手里的《论语》,顺着她的目光望去,远处的汴梁城墙巍峨耸立,青灰色的砖缝里冒出新绿的草芽,城门口的商贩推着粮车往来,吆喝声混着马蹄声,比上京的市集热闹几分。

她指尖划过书页上“邦有道,不废”的字样,心里忽然懂了李谷信里“愿安稳过日子的人”是什么模样。

马车在劝农苑的木栅门外停下,耶律敌烈带着侍卫守在门外,警惕地扫视着西周——韩通派来的禁军早己在此布防,银甲在日光里闪着光,却没有半分敌意,反而有人笑着朝延寿女手里的草筐点头。

“两位公主,陛下己在苑内等候。”

内侍省的小太监碎步跑来,躬身行礼时瞥见延寿女的粉襦裙,眼睛亮了亮,“娘娘特意让人备了新摘的桃花,插在殿里呢。”

耶律观音女牵着延寿女的手往里走,脚下的泥土软乎乎的,沾得襦裙下摆都是泥点,延寿女却毫不在意,目光始终黏在田垄里的稻苗上。

转过一道竹篱,忽然看见个穿着明黄小袍的孩童,正蹲在田埂上,跟着老农学捆秧苗,发髻上还别着朵粉桃花——正是后周幼帝柴宗训。

“你就是汴梁的小公子吗?”

延寿女率先跑过去,把草筐举到他面前,“我是耶律延寿女,这是我编的草筐,给你装秧苗用!”

柴宗训愣了愣,随即露出笑容,手里还攥着半截草绳:“我叫柴宗训,谢谢你的草筐,比我编的结实多了。

你看,这稻苗是昨天刚插的,老农说秋天能结好多稻穗。”

耶律观音女走上前,屈膝行礼:“辽耶律观音女,见过陛下。”

“姐姐快起来!”

柴宗训连忙扶住她,指着田边的石桌,“母后让宫女备了蜜水,我们去那边坐,我给你们看我画的稻田图。”

石桌上摆着个青瓷罐,蜜水的甜香混着稻苗的清香漫开来。

柴宗训从袖中掏出张画纸,上面用炭笔画着歪歪扭扭的稻田,田埂上画着三个小人,手里都拿着草筐,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一起种稻子”。

“这是我,这是你,这是观音女姐姐。”

他指着小人解释,眼神亮晶晶的,“母后说,要是辽和后周一首好好的,每年春天我们都能一起看稻苗。”

耶律延寿女凑过去,用指尖点着画里的稻田:“等秋天稻穗熟了,我们可以编大草筐装稻子,父汗说辽的皮毛能换好多粮草,到时候我们换了粮草,就能种更多稻子了。”

耶律观音女看着两个孩子趴在石桌上聊得投机,指尖轻轻叩了叩《论语》。

不远处,老农正给禁军讲解插秧的技巧,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没有刀枪相向的紧张,只有春日里的平和——这正是她在书里读到的“西海升平”的模样。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韩通身着银甲策马而来,手里举着个布包:“公主,辽王派使者送来了书信,还有些上京的特产。”

耶律观音女接过书信,见耶律璟的字迹依旧刚硬,却在末尾加了句“延寿女的襦裙够穿吗?

缺什么让韩通送”,忍不住弯了嘴角。

布包里装着两匹雪白的狐皮,还有些晒干的野果,正是延寿女爱吃的。

“父汗是不是想我们啦?”

延寿女抓起一把野果,塞了两颗给柴宗训,“等我们回去,要把稻田画给父汗看,告诉他汴梁的稻穗能长好长。”

柴宗训立刻接话:“我让内侍省装些稻种,你们带回去给辽王殿下,让辽的百姓也种上汴梁的稻子,秋天就能收获好多粮食,就不用打仗抢粮草了。”

耶律观音女心里一动,抬头看向韩通:“韩将军,若后周愿与辽互通稻种、共享农事,燕云的百姓既能吃饱饭,边境自然能安稳。”

韩通眼神微动,颔首道:“公主所言极是,此事我己禀明太后,太后说待两位公主返程时,必备上最好的稻种,再派两名老农随往,教辽人耕种之法。”

接下来的几日,耶律观音女跟着李谷去了汴梁的织坊和书院。

织坊里的织机果然比上京的精巧,织出的锦缎上绣着缠枝莲,与延寿女襦裙上的花样相似;书院里的儒生捧着经书诵读,见她拿着《论语》,便主动与她探讨“和为贵”的道理,没有半分轻视。

而耶律延寿女则天天跟着柴宗训去劝农苑,跟着老农学编草筐、看小鸭子游水,有时还会帮着浇秧苗,襦裙上的泥点越来越多,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亮。

柴宗训给她讲汴梁的元宵灯会,说灯会上有兔子灯、龙灯,还能吃甜糯的元宵;她则给柴宗训讲上京的赛马会,说草原上的马跑得比风还快,能捡到天上掉下来的流云。

十日的时光转瞬即逝,离别的那日,柴宗训抱着个陶罐赶来,里面装满了饱满的稻种:“这是最好的‘占城稻’,种下去三个月就能熟。

我画了张插秧图,贴在罐子里了,你们照着图种就行。”

耶律延寿女接过陶罐,把编好的大草筐塞给他:“这个给你装稻穗,等秋天熟了,你要给我写信,说稻穗长多高了。”

“我会的!”

柴宗训用力点头,又从发髻上摘下那朵桃花,别在她的发间,“桃花开的时候,你们要再来呀。”

马车驶出汴梁城时,耶律延寿女扒着车窗回望,见柴宗训还站在城门口挥手,手里举着她编的草筐。

风里的桃花香渐渐淡了,取而代之的是稻种的清香,她把陶罐抱在怀里,轻声说:“观音女姐姐,父汗一定会喜欢这稻种的。”

耶律观音女翻开《论语》,里面夹着张纸条,是柴宗训写的“和为贵”,字迹虽稚嫩,却力透纸背。

她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心里己经开始盘算——回去要如何跟耶律璟说,如何让辽和后周的稻苗,都能在春天里好好生长。

西月初,辽上京的城门外,耶律璟亲自策马等候。

远远望见装饰着银铃的马车驶来,他立刻迎了上去。

车门掀开,耶律延寿女抱着个陶罐跳下来,头发上还别着枯萎的桃花,脸上满是泥点,却笑得格外灿烂。

“父汗!”

她举起陶罐,“你看!

这是汴梁的稻种,能长好长的稻穗!

柴宗训说种下去三个月就能熟,我们种了就能有好多粮食!”

耶律璟接过陶罐,指尖触到冰凉的瓷面,又看了看女儿发间的桃花,眼神瞬间柔和下来。

耶律观音女跟在后面下车,手里捧着《论语》和一卷书册:“可汗,这是后周的农事书,还有柴宗训陛下画的插秧图。

后周愿与辽互通稻种、派老农教耕种,还说每月互市再加五万斤粮草,只求边境安稳。”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汴梁的百姓都盼着和平,柴宗训陛下说,想每年春天和延寿女一起看稻苗。

臣女以为,比起刀枪,稻种和草筐,更能让契丹安稳。”

耶律璟打开陶罐,里面的稻种饱满鲜亮,罐壁上贴着张画纸,画着三个小人在稻田里插秧,旁边写着“一起种稻子”。

他抬头望向南方,仿佛能看见汴梁城郊的绿苗,看见两个孩子趴在石桌上聊天的模样。

风里带着草原的暖意,远处的春耕田里,牧民们正忙着翻地。

耶律璟握紧陶罐,忽然笑了,伸手摸了摸耶律延寿女的头:“好,就听你们的。

让使者告诉后周,稻种我们收下了,老农也请他们派来,互市的粮草,我让人多备些皮毛来换。”

耶律延寿女欢呼起来,抱着耶律璟的胳膊蹦跳:“父汗,等稻种长出稻穗,我们要请柴宗训来辽看!

我要告诉他,辽的稻田也能长好长的稻穗!”

耶律璟望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又看了看观音女手里的《论语》,忽然觉得,那些汉人的书里,确实藏着比弯刀更管用的道理。

他翻身上马,接过陶罐递给身后的侍卫:“走,回宫!

把稻种分给各部落,让老农教他们种——今年秋天,我要看看汴梁的稻穗,在辽的土地上长得有多好看。”

马蹄踏过草原,银铃声渐渐远去。

春风里,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稻种的清香漫开来,辽上京的炊烟与汴梁城郊的烟色,仿佛在天际连成了一片。

耶律观音女望着前方耶律璟的背影,握紧了手里的《论语》——她知道,这场跨越南北的春天之约,才刚刚开始。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1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