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说完结回到明朝,骗来的驸马(梁邦瑞小环)_回到明朝,骗来的驸马(梁邦瑞小环)最新全本小说
火爆新书《回到明朝,骗来的驸马》逻辑发展顺畅,作者是“水桥”,主角性格讨喜,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身为现代的屌丝一个,因为一场车祸,穿越到大明朝万历年间,还是生在地主家,看样子这辈子是不缺吃穿。他原以为自己也能像穿越小说中那些主角,在古代混得风生水起,富可敌国,妻妾成群。等到他弄清楚了周围的状况……。自己是一个肺痨鬼…..这个并不可怕,等死就是。更可怕的是便宜老爹的一顿骚操作……他花钱贿赂的司礼监的大太监冯宝,给自己弄了一个驸马的职位。人在大明,一个快要死的肺痨病人骗婚皇家,骗的还是万历的亲妹妹永宁公主朱尧媖……条条都是九族消消乐的罪名。…
完整版军事历史《回到明朝,骗来的驸马》,此文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可见网络热度颇高!主角有梁邦瑞小环,由作者“水桥”精心编写完成,简介如下:然而,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代价的,那几块仅有巴掌大小的玻璃,竟要价五两银子一块,当然这是对外的要价,对于他这个少东家肯定是要不到银子的。在这个时代,一石粮食的价值尚不足一两,这意味着这一块小小的玻璃几乎等同于西五亩土地一整季的辛勤劳作。虽然不用自己掏银子,可是玻璃价格之昂贵,让梁邦瑞这个少东家也是有些咋…
回到明朝,骗来的驸马 精彩章节试读
在梁邦瑞踏入那间首饰铺的不久,他的眼中闪过了一丝兴奋。
在店内陈列的各式珍宝首饰之中,他终于见到了这个时代的玻璃,尽管它的透明度远不及现代的标准,但对制作温度计来说足够了,毕竟水银是可以加入颜色的,只要能看个大概就行。
然而,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代价的,那几块仅有巴掌大小的玻璃,竟要价五两银子一块,当然这是对外的要价,对于他这个少东家肯定是要不到银子的。
在这个时代,一石粮食的价值尚不足一两,这意味着这一块小小的玻璃几乎等同于西五亩土地一整季的辛勤劳作。
虽然不用自己掏银子,可是玻璃价格之昂贵,让梁邦瑞这个少东家也是有些咋舌。
这些珍贵的玻璃是由那些远道而来的洋人带来的, 他们跨越重洋,冒着船只可能遭遇风浪、货物损毁的风险, 为了确保利益最大化,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计算携带货物的数量,而玻璃恰巧是易碎品,注定不会成为大宗货物携带,使得这些玻璃成为了真正的奢侈品。
田掌柜见少爷好奇地询问,便带着一丝笑意走上前去,开始详细解释起来: “少爷提到的这玻璃,其实是从东南沿海一带传入我们大明的,据说最初是由那些来自远方的佛朗基人带来的。
这东西虽然新奇,可是价格也是相当不菲,所以通常只有那些家境殷实的官宦人家和读书人才能使用。
”他接着补充道,“不过,关于这个玻璃,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那些年迈的读书人发现,将这样一块玻璃放在书本上,那些平日里难以辨认的文字,居然变的清晰了起来。”
梁邦瑞点了点头,就说这玻璃这么贵,也不是寻常人家能够消费的起的,原来是那些读书人当作老花镜在用。
在店铺的后院中,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等店伙计端上茶水以后。
梁邦瑞给田掌柜说了自己的真正来意,让他去找一位技术熟练的师傅,把自己的要求大致说了一遍,鉴于玻璃的价钱,根本就不用保密什么的,目前没人真正的制作玻璃,除非别人也和他一样买玻璃重新回炉,他是为了治病才要制作温度计的,别人也不会没事花大价钱倒腾玻璃这个物品。
田掌柜的把梁邦瑞的要求重新复述了一遍:“听少爷说的意思,是要把玻璃重新在坩埚里面融化,然后拉成筷子一样粗细的管子,还要在里面加上染色的水银是吧?”
听完田掌柜的复述,梁邦瑞满意的点了点头:“要是田掌柜的感觉到困难的话,你可以去找一个吹糖人的过来,其中的大致步骤和做糖人大差不差,管子的底部要吹大一些,可以多容纳一些水银!”
原本还有些迷茫的田掌柜,听到梁邦瑞的话兴奋的拍着脑门道:“少爷您既然说到了吹糖人的事情,那你的要求我大致也全明白了,少爷您请稍等,我这就去亲自给少爷制作您要的东西。”
望着田掌柜离去的背影,梁邦瑞的嘴角露出笑意,很多玻璃制品其实就是吹糖人的翻版,中间就是一层窗户纸,只要点破以后,其实制作工艺很简单。
至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玻璃没有大行其道。
这只是东西方在点亮科技树的方向不同,而科技树的点亮的前提条件,就是产生各种技术的前提就是原材料要充足。
不论东西方,文明的大步发展,都是在点亮了冶金的前提条件下才能产生。
陶器的烧制就是开启文明的第一步,所谓“陶冶”,陶在冶之前,有了陶器才能冶炼其他的物质,后面才有了青铜、铁器、瓷器等等。
按照考古的发现,中国在古代也有玻璃的出现,大约是在商代就出现了玻璃珠,应该是当时冶炼其他器物的副产品。
有沙子和碱,你就会点出科技树上的玻璃,沙子东方有,而纯碱刚好有些尴尬,盐湖都是游牧民族的地盘。
有高岭土作为原材料,你就会点亮科技树上的瓷器,这个西方恰恰没有,美国倒是好像有不过也没屌用,它还没建国。
玻璃和瓷器都是人类在冶炼金属的各种衍生物,你只能利用周围有限的材料来发明科技。
反正不是做饭的偶然发现的,因为没人会把做饭的温度搞到一千五六百度。
玻璃没有在中国发展有几个原因。
一个是玻璃的另外一种辅助材料,碱限制了玻璃的发展,中华文明诞生的两河流域缺少盐湖,也就缺少纯碱的产出,古代还有另外一个吃碱的大户,不管是棉布还是丝绸染色都需要大量的纯碱,而现实的很多记载都是用草木灰提纯代替。
另外一个就是有更好的替代品出现,瓷器,除去玻璃通光这一个优点,其他各个方面瓷器都碾压玻璃,你要是不信用玻璃杯子和瓷器杯子同时倒上开水,分别用手指触摸两种杯子,玻璃可以烫出水泡,而瓷器却完全没问题。
至于玻璃透光的属性,这是在开启了显微镜、望眼镜一类的光学镜片才会显的重要,可是在古代是不用考虑这个的,主要还是考虑器物的实用性为主,而老祖宗也有玻璃窗户的替代品,那就是是“绫罗绸缎”里面的“绫”,既透气还透光,还有隐私,你就是现代你买台车也要给玻璃贴膜,房间里面悬挂窗帘,古人的更加注重隐私。
也许有人会说“绫”只有大户人家才会用,那么反过来问上一句,虽然瓷器发展了上千年,难道古代寻常百姓家里也有瓷器可用吗,有一种叫做“瓦子碗”的东西,其实还是陶器,只不过底部有一点釉,你要是见过砂锅的样子,它和砂锅一样表面坑坑洼洼的。
最重要的一点,玻璃在古代有另外一种称呼“琉璃”,这东西大多是用于陪葬的用途。
其实古代有大量的玻璃出现的,只不过改头换面用另外一个身份出现,人们忽略了而己。
它就是瓷器上面的“釉”,不管是陶器还是瓷器都是指的本体,而这两种物品表面那层滑滑的、有亮度的还可以反光的一层,其实就是玻璃,当然我们对它的叫法不同,我们给它起来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釉。
制作釉的主要原料长石、石英、滑石、是不是和玻璃的原材料几乎类似。
在咱们这里釉泥太贵,所以只能在烧制陶器和瓷器的表面沾上薄薄一层。
发展玻璃就必然要从纺织行业竞争那少得可怜的纯碱,而瓷器完美的避开了这点,这也是玻璃在古代没有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