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将星:结局+番外(郑双成郑大有)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残明将星:结局+番外)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郑双成郑大有)
郑双成郑大有是小说推荐《残明将星》中的主要人物,梗概:父母祭天,法力无边?不,我郑双成只有手中枪,和一颗不死的心!大明崩坏,天启蒙尘,瘟疫、兵灾、背叛接踵而至!十六岁孤儿,如何在死局中逆天改命?西冷禅寺藏真龙,昔日名将授兵法;萍水相逢遇知己,智计百出定乾坤!扫平八闽,虎踞江西,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中原四帝并立,辽东铁骑入关,楚地鬼面称雄,两广巨寇蛰伏……这天下棋局,谁能笑到最后?看寒门少年郑双成,如何在这英雄辈出的乱世,步步为营,问鼎天下!…
《残明将星》,是网络作家“郑双成郑大有”倾力打造的一本小说推荐,目前正在火热更新中,小说内容概括:寺中虽无灵丹妙药,但尚有几间偏房,可暂供尔等栖身。进来吧。”希望,如同黑暗中陡然亮起的一豆灯火,瞬间照亮了郑双成的心!他猛地抬头,泪水终于决堤而出,混合着汗水与泥土,模糊了视线。他哽咽着,用力磕了几个头,连声道:“谢大师!谢大师慈悲!”随即强撑着爬起,再次背起人事不知的郑大有,步履蹒跚地跟着风心大师…
残明将星 在线试读
福州城外的鼓山,即便在瘟疫阴影笼罩的此刻,依然苍翠连绵,只是山道上人迹罕至,多了几分萧索。
当郑双成背着气息奄奄的郑大有,几乎是凭借着最后一点意志力,踉跄着爬到半山腰那座名为“西冷禅寺”的古刹山门前时,他觉得自己骨头缝里的力气都被榨干了。
山门斑驳,朱漆剥落,显露出饱经风霜的木纹。
门前,一位身披灰色僧袍的老僧静立着,手持一柄磨得光滑的禅杖,目光沉静如古井,仿佛早己预料到他们的到来。
“噗通”一声,郑双成再也支撑不住,双膝重重跪倒在冰冷的石阶上,背上的郑大有也随之滑落,发出一声痛苦的闷哼。
郑双成顾不上膝盖的刺痛,声音嘶哑颤抖,带着最后一丝希冀哀求道:“大师……慈悲!
我兄弟……染了疫病,城里……城里没人肯救……求大师……收留救命!”
汗水混着泥土,从他额角滚落,在石阶上留下两道湿痕。
那老僧,法号风心,目光在两人身上缓缓扫过。
他看到了郑双成眼中的坚毅与绝望,看到了郑大有几乎涣散的瞳孔和蜡黄如土的面色。
他沉默了片刻,山风吹动他灰色的僧袍,袍袖猎猎作响。
最终,他低沉开口,声音如同寺中暮鼓,带着一股安抚人心的力量:“阿弥陀佛。
贫僧风心。
施主不必多礼,众生皆苦,救死扶伤,亦是佛门本分。
寺中虽无灵丹妙药,但尚有几间偏房,可暂供尔等栖身。
进来吧。”
希望,如同黑暗中陡然亮起的一豆灯火,瞬间照亮了郑双成的心!
他猛地抬头,泪水终于决堤而出,混合着汗水与泥土,模糊了视线。
他哽咽着,用力磕了几个头,连声道:“谢大师!
谢大师慈悲!”
随即强撑着爬起,再次背起人事不知的郑大有,步履蹒跚地跟着风心大师,走进了那扇隔绝了外界冷漠与绝望的山门。
西冷禅寺并不宏伟,几进院落依山而建,古朴而幽静。
檐角悬挂的铜铃在山风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洗涤着人心的尘埃。
昏黄的灯火下,几名僧人正在洒扫庭院,见到风心大师带回两个衣衫褴褛、其中一个还病重垂危的外乡人,脸上都露出一丝讶异,但随即又恢复了平静,只是默默地合十行礼,并未多言。
寺庙的宁静与山下福州城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郑双成紧绷的心弦稍稍放松了一些。
风心大师指着西侧一间简陋却干净的偏房:“你二人暂住此处。”
他转身,从不远处的药柜中翻找片刻,取出几包散发着浓郁苦涩气味的草药,交给一位正在捣药的老僧,低声吩咐:“慧远师弟,熬些清热解毒的汤药,给那病重的施主灌下。
尽人事,听天命吧。”
郑双成见状,又要跪地叩谢,风心大师却用禅杖轻轻一挡,沉声道:“施主不必如此。
佛观众生平等,并无份内份外之别。
你且好生照料你的同伴吧。”
说完,他便拄着禅杖,步履沉稳地离开了,灰色的背影很快融入了寺庙深处的夜色之中,只留下一个高深莫测的印象。
次日清晨,天光微亮,鸟鸣啾啾。
慧远老僧端来一碗黑褐色的药汤,药气刺鼻,闻着就让人皱眉。
郑双成小心翼翼地扶起郑大有,此时的郑大有比昨日似乎更虚弱了,眼窝深陷,嘴唇干裂。
郑双成用小木勺舀起药汤,吹了吹热气,凑到他嘴边,柔声道:“大有哥,喝药了,喝了药就能好起来。”
郑大有费力地睁开眼,看着眼前关切的面庞,又闻到那苦涩的气味,眉头紧锁,却还是强撑着张开嘴。
药汤极苦,他喝一口便忍不住咳嗽,嘴角溢出黑色的药汁。
郑双成耐心地一勺一勺喂着,时不时用布巾替他擦拭。
一碗药汤喂完,两人都己是满头大汗。
郑大有喘息着,抓住郑双成的手,声音微弱却带着真挚的感激:“双成……兄弟……苦……苦了你了……”郑双成摇摇头,替他掖好被角,眼眶有些发酸,却挤出一个笑容:“大有哥,说啥苦不苦的。
只要你好起来,比啥都强。”
寺庙的日子清苦而规律。
伙房每日送来两顿稀粥,配着些许焯水的野菜。
郑双成自己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又连日劳累奔波,早己饿得前胸贴后背,但他每次都只喝小半碗粥,将大部分和所有野菜都留给郑大有。
那汤药虽然简陋,不知是药效发挥了作用,还是郑大有命不该绝,亦或是这古刹的清净安宁真的有神效,几天之后,郑大有的高热竟奇迹般地退了下去,咳嗽也渐渐减轻,不再咳血,眼神也恢复了几分清明。
又过了十来天,郑大有己经能勉强下地走动了。
他扶着墙,在小小的偏房里踱步,虽然步履蹒跚,脸色依旧苍白,但那股死气沉沉的感觉己然消失。
他看着郑双成日渐消瘦的脸颊和凹陷的眼窝,心中既感激又愧疚。
这日,郑大有能独自走到寺门口了。
他站在门槛处,望着山下缭绕的云雾,沉默良久,然后转头对正在劈柴的郑双成说道:“双成,你看,哥好了。
咱不能老在这儿叨扰寺里,白吃白喝。”
郑双成放下斧头,擦了把汗,走过来劝道:“大有哥,你伤势刚好,身子还虚,外面疫病也没完全过去,再养养吧。”
郑大有却摇摇头,脸上露出憨厚却坚决的笑容,他拍了拍郑双成的肩膀,力道虽不大,却很沉稳:“兄弟,这份恩情,哥记一辈子!
但我不能再拖累你了。
再说,我得回村里瞧瞧,万一……万一还有其他活口呢?
总得回去看看,给死去的人收个尸,给活着的人搭把手。”
他顿了顿,眼眶有些发红,“我郑大有烂命一条,死不足惜,可不能忘了根。”
郑双成看着他坚定的眼神,知道劝不住了。
他沉默地点点头,从行囊里找出仅剩的一点干粮塞给他,又将自己那件稍厚些的外衫披在他身上,低声道:“大有哥,路上……保重!”
“你也保重!”
郑大有用力抱了抱郑双成,然后不再犹豫,接过一根僧人递来的粗木棍充当拐杖,一步一步,朝着山下走去。
他的背影在晨雾中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蜿蜒的山道尽头。
郑大有走了,偏房里只剩下郑双成一个人。
夜里,他躺在冰冷的床板上,听着窗外的风声和铃铛声,心中空落落的。
但很快,一股新的念头占据了他的心房——他不能白白受寺庙的恩惠。
第二天起,郑双成便主动找到了寺里的知客僧,恳切地表示自己愿意干活,以此报答寺庙的收留之恩。
他不怕苦不怕累,挑水、劈柴、扫地、清理茅厕,甚至还爬上屋顶,帮僧人们修补被风雨侵蚀的漏瓦。
他本就是农家出身,又读过几年书,手脚麻利,心思也活络,干起活来又快又好。
加上他性子沉稳和善,话不多,但交代的事情总能一丝不苟地完成,很快便赢得了寺中僧侣们的好感。
伙房那位慧远老僧,尤其喜欢这个勤快懂事的少年,每次送饭时,总会偷偷多塞给他一个硬邦邦却实在的杂粮馒头,笑眯眯地说:“双成啊,多吃点,看你瘦的,干活要有力气才行。”
有了相对安稳的居所和勉强果腹的食物,再加上每日繁重的体力劳作,郑双成那因逃难和饥饿而瘦弱不堪的身子,竟像雨后春笋般,奇迹般地开始恢复和成长。
他的肩膀宽了些,胳膊上渐渐鼓起了结实的肌肉,脸上也恢复了些血色。
眉眼间的少年青涩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经历过苦难磨砺后的坚韧与沉稳。
他心里始终记挂着风心大师的救命之恩。
这位行踪有些神秘、话语不多的住持大师,在他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每当在寺中偶遇风心大师,无论在做什么,郑双成都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低声道:“大师。”
若见大师似乎有事,他还会主动上前询问:“大师,若有什么重活或需要跑腿的事情,您尽管吩咐双成去做。”
风心大师每次的回应都很平淡,有时只是微微颔首,有时会淡淡地说一句“不必”,偶尔,他那双深邃如古潭的眼睛会扫过郑双成,目光中似乎带着某种审视和探究的意味,却从不多言。
郑双成虽然摸不透这位大师的心思,但他暗下决心:只要留在这西冷禅寺一天,就一定要想办法报答这份恩情。
只是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份“报答”的方式,以及他与这位奇僧的缘分,将远远超出他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