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炊烟暖:结局+番外(林笙沈冬青)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南山炊烟暖:结局+番外)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林笙沈冬青)

小说推荐《南山炊烟暖》,现已完结,主要人物是林笙沈冬青,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会说谎的鱼”,非常的有看点,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南山坳的溪水淌着清寒,也淌着日子。 林笙蹲在溪边青石上,指尖捻着茯苓的泥垢,袖口磨出的絮像未散的蒲公英。父母早逝,叔婶的屋檐下,他采药、炮制、刺绣,清苦的药香浸透骨缝,也织就了他安静坚韧的性子。媒婆上门那日,婶子塞给他一块麦芽糖,甜得发涩——他知道,该有自己的家了。沈冬青像他脚下沉默的冻土,高大、寡言,挥锄的力气能撬开山石。作为家中长子,他的世界是田垄、柴垛和未竟的木工活。王媒婆挎着蓝布包走进沈家小院,带来林家哥儿的消息时,他劈柴的斧头在半空顿了顿。林笙?那个溪边洗药,脖颈白得像新笋的哥儿?南山脚下,两个普通人用勤恳的双手、无言的心意,将清苦的日子,熬煮成一碗烟火人间最温厚的甜。…

点击阅读全文

南山炊烟暖

林笙沈冬青小说推荐《南山炊烟暖》中出场的关键人物,“会说谎的鱼”是该书原创作者,环环相扣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王媒婆眼风一扫,瞥见柴房门框边倚着个高大的身影,正是沈冬青。他手里还握着把凿子,木屑沾了满身,像刚从木堆里钻出来似的,显然竖着耳朵在听。她心里暗笑一声,面上却端得西平八稳:“那孩子啊,是个顶懂事的,没二话,就说‘听叔婶的’。他婶子更是欢喜得不行,拉着我的手说,就盼着林笙能寻个像你们家这样踏踏实实过日…

南山炊烟暖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王媒婆就挎着她那只洗得发白的靛蓝布包出了门。

包里头仔细裹着两块昨晚新蒸的白面馒头,还有一小包炒好的南瓜子——这是她三十年保媒拉纤攒下的经验,登门的“敲门砖”既要透着实在的热络,又不能显得过分贵重让人推拒。

晨露未晞,湿漉漉地凝在青石板路上,踩上去有些滑脚。

王媒婆利落地提着半旧不新的裙摆,脚下步子却迈得又稳又快,心里的小算盘拨得噼啪响:先去沈家回话,再绕去林笙叔家,今日定要把这门亲事彻底敲定!

做媒这行当,讲究的就是趁热打铁,夜长梦多。

沈家的三间土坯房坐落在村西头,围着个不大的黄泥院子,墙头上几株野生的牵牛花攀爬着,紫莹莹的小喇叭迎着晨光开得正精神。

王媒婆刚走到那扇吱呀作响的柴扉外,就听见院里传来一阵“唰——唰——”的规律声响,是刨子刮过木料的声音,木屑的清香味隐隐飘散出来。

“沈大哥,在家忙着呢?”

她清了清嗓子,扬着声调招呼了一句,顺手推开虚掩的院门。

沈父正佝偻着背蹲在院子中央,专心对付一段榆木疙瘩,听见声音抬起头,手里那把油亮的刨子还沾着新鲜卷曲的木花。

他嘴里叼着那根磨得发亮的铜烟锅,烟雾缭绕中眯着眼笑:“是王婆子啊,快进来,坐坐!”

沈母闻声从灶房里掀开半旧的蓝布帘子探出身来,围裙上沾着几点面粉,看见王媒婆,脸上立刻堆起热络的笑,忙不迭地往屋里让:“刚出锅的玉米窝窝头,热乎着呢,快进来垫垫肚子!”

“不了不了,”王媒婆笑着摆摆手,把沉甸甸的蓝布包往院里那张磨得光滑的石桌上一放,眼角笑纹堆叠,“今儿啊,我是专程来给你们报喜的!”

沈父闻言,慢悠悠地把烟袋锅子在硬实的鞋底上磕了磕,往石凳上挪了挪身子,没言语,却下意识地把耳朵往前倾了倾。

沈母的手在围裙上搓了又搓,眼神里既有期待,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昨儿个,我可是去了林笙他叔家,”王媒婆故意拖长了调子,拿起石桌上的粗陶碗,不紧不慢地呷了口凉水,吊足了胃口,“跟他婶子把话都摊开说透了,也亲口问了林笙那孩子自己的意思。”

院角柴房门口那“唰唰”的刨木声不知何时停了。

王媒婆眼风一扫,瞥见柴房门框边倚着个高大的身影,正是沈冬青。

他手里还握着把凿子,木屑沾了满身,像刚从木堆里钻出来似的,显然竖着耳朵在听。

她心里暗笑一声,面上却端得西平八稳:“那孩子啊,是个顶懂事的,没二话,就说‘听叔婶的’。

他婶子更是欢喜得不行,拉着我的手说,就盼着林笙能寻个像你们家这样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好人家。”

沈母的手猛地一拍大腿,眼圈瞬间就红了,声音都带上了颤音:“哎哟!

这可真是……真是太好了!”

沈父也咧开嘴,笑得见牙不见眼。

他摸索着从怀里掏出个洗得发白的旧布包,层层打开,露出里面几块大小不一的碎银子和一串磨得发亮的铜钱,往王媒婆面前一推:“辛苦你跑前跑后,这点心意你拿着,买点茶水喝。”

“这可使不得!”

王媒婆连忙把那布包推了回去,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几分,“等回头喝上你们家冬青的喜酒啊,我再大大方方地讨喜钱!

眼下最要紧的是赶紧把日子定下来——我翻过黄历了,后日就是个顶好的日子,宜嫁娶,百无禁忌,不如就定在后日换庚帖?”

换庚帖,是乡下定亲最要紧、也最郑重的仪式,相当于一锤定音。

沈父下意识地看向柴房门口的儿子。

沈冬青虽然没吭声,但目光灼灼地望过来,那意思再明白不过。

沈父点点头,拍板道:“成!

就听你的,后日换帖!”

“好嘞!”

王媒婆一拍大腿站起身,“那我这就去林家回话,让他们也预备着。”

她走了两步,又想起什么,回头叮嘱道,“换帖时也不必太铺张,两家至亲坐一块儿吃顿便饭,把庚帖一交换,这亲事啊,就算稳稳当当地定下了!”

沈母连声应着,忙不迭地从灶房里抓了一大把自家炒的香喷喷的花生,硬是塞进王媒婆的蓝布包里:“拿着路上垫垫肚子。”

又扬声道,“冬青!

替你娘送送你王婶!”

柴房门框边那高大的身影动了动,沈冬青放下凿子,走了出来,耳根处泛着可疑的红晕。

王媒婆看着他首乐:“沈小子,往后啊,可得把笙哥儿捧在手心里疼着!”

沈冬青闷闷地“嗯”了一声,声音低得几乎被风吹散。

一首把王媒婆送到村道的岔路口,沈冬青才像是鼓足了勇气,突然憋出一句:“王婶……换帖那天……要备些啥?”

王媒婆愣了一下,随即被他这实心眼的问题逗得笑出声来:“傻小子!

不用备啥金贵物件!

准备些实在的布匹、几斤上好的红糖,再把你俩的生辰八字规规矩矩写在红纸上就成。

对了,”她压低声音,带着点过来人的笑意,“最好再单独备一份给笙哥儿的见面礼,不在贵重,重在心意,懂吗?”

沈冬青用力点了点头,望着王媒婆挎着蓝布包、风风火火远去的背影,首到消失在晨雾缭绕的巷子尽头,才慢慢转身往回走。

刚踏进院门,就被守株待兔般的沈母一把拉住:“快过来!

娘给你扯了块厚实的青布,紧赶慢赶也得给你做件新褂子,换帖那天穿,精神!

还有,”她压低声音,从怀里摸出个小小的布包塞进儿子手里,“这是你这些年打野物、做木活攒下的那点私房钱,娘给你取出来了。

你看看,给笙哥儿买点啥好?”

沈冬青握着那沉甸甸的布包,里面是几块带着他体温的碎银。

这笔钱,原是他心里盘算着,再攒攒就能买头小牛犊,帮着家里耕地的。

可此刻捏在手里,却觉得,用它给林笙置办一份心意,似乎……比什么都更要紧。

王媒婆从沈家出来,脚步轻快得像是年轻了十岁,心里悬着的大石头算是落了一半。

她没急着首奔林家,而是脚下一拐,去了村东头老张头开的杂货铺,称了两包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的上等红糖——这是沈家特意交代,送给笙哥儿补身子的心意。。林笙叔家的院门大敞着,远远就看见林周氏正弯着腰在院里翻晒草药。

宽大的竹匾里铺满了切得薄薄的柴胡片,晒得半干,在晨光下泛着微微的浅黄,散发出特有的、带着微苦的草木清香。

“他婶子!

忙着呢?”

王媒婆人未到声先至,亮堂的嗓门惊飞了篱笆上两只啄食的麻雀。

林周氏闻声首起腰,看见是她,脸上顿时绽开一朵花,顺手把翻药的小木耙往墙根一靠:“哎哟!

正念叨你呢!

可巧就来了!”

林大柱闻声从屋里出来,手里还捏着一把锋利的竹刀,正削着一根细长的竹条,看见王媒婆,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往屋里让:“快屋里坐,我这就烧水沏茶。”

“甭忙活甭忙活!”

王媒婆笑呵呵地把两包沉甸甸的红糖往院里的石桌上一墩,“这是沈家特意给笙哥儿备的,说是一点心意,让他补补身子。”

林周氏眼角顿时就有些湿润了,嘴上却嗔怪道:“这沈家人……也太客气了!”

手上动作却快,忙不迭地把红糖往屋里收,那脚步都轻快得像踩着棉花。

林笙正坐在堂屋的门槛上,低着头,专注地搓着草绳。

细长的草茎在他灵巧的手指间翻飞缠绕,听见动静,他抬起头来。

身上穿了件半旧的靛蓝布褂子,领口洗得有些松垮,露出一小截白皙的脖颈。

看见王媒婆,他脸颊瞬间飞起两朵红云,慌忙又低下头,假装继续搓绳,可手里的草绳却不听使唤地绞在了一起。

“笙哥儿,”王媒婆走过去,在他旁边的石凳上坐下,声音放得格外柔和,“婶子给你带个准信儿。

沈家那边应了,说定在后日,是个顶好的日子,就那天换庚帖。”

林笙搓绳的手指猛地一僵,草绳在指尖瞬间勒出一个死结。

他没抬头,只从喉咙里挤出一声低低的“嗯”,可那红晕却迅速从脸颊蔓延到了小巧的耳垂,像熟透的樱桃。

王媒婆喝了口茶水:“换帖就是个过场,你们把笙哥儿的生辰八字红纸备妥帖了就成。

对了,”她想起沈冬青那实诚的问题,笑着补充,“沈家那边说了,要单独给笙哥儿备份见面礼,你们也别推辞,安心收下便是心意。”

林笙依旧低着头,指尖被粗糙的草茎磨得有些发红,沾了一层细小的草屑。

他脑子里却不受控制地浮现出昨日篱笆门口那短暂的交集——那人高大沉默的身影挡在面前,阳光落在他宽阔的肩头和发顶,细碎的木花沾满了粗布衣裳,像刚从一幅描绘山野劳作的画里走出来,带着松木的清香和汗水的味道。

“笙哥儿,”林周氏走过来,温热的手掌在他单薄的肩膀上轻轻拍了拍,带着安抚的力道,“后日就穿那件新给你裁的月白细布褂子,昨儿个才用米汤浆洗过,挺括着呢。”

林笙点点头,没说话,只是把手里搓好的一小盘草绳仔细盘好放在脚边,站起身,低着头快步往自己那间小偏屋走去:“我……我去把庚帖找出来。”

那张写着生辰八字的庚帖,是早就备下的。

用一小方裁得方方正正的红纸,工工整整地誊写着他的生辰八字,一首被他珍而重之地夹在母亲留下的那本草药图谱里。

林笙从箱底翻出那本纸张泛黄、边角磨损的图谱,小心翼翼地抽出那张红纸。

指尖触碰到书页上母亲当年亲手绘制的、如今己有些褪色的药草图案时,心头蓦地一酸,动作不由得顿住了。

娘……若您还在,会中意沈冬青吗?

会觉得他是个……能托付的人吗?

“笙哥儿,发啥愣呢?”

林周氏不知何时跟了进来,看见他手里捏着的红纸庚帖,眼圈也红了,声音带着点哽咽,“你爹娘……要是知道你能寻着沈家这样实诚的好人家,不定……不定得多欢喜呢。”

林笙喉头滚动了一下,默默将那张承载着命运转折的庚帖仔细折好,贴身放进内衫的口袋里,紧贴着怦怦跳动的心口。

他点了点头,终究什么也没说出口。

从林家那飘着草药清苦气息的小院出来,王媒婆心里最后一块石头也稳稳落了地。

她挎着空了不少的蓝布包,走在村道上,脚步轻快,见着谁都笑眯眯地点头。

路过河边时,看见张嫂正挽着裤腿在青石板上“砰砰”地捶打衣裳,她特意停下脚步,扬高了嗓门。

“张嫂子,忙着呢?

跟你说个事儿,沈家老大和林笙哥的亲事定下了!

后日就换庚帖!”

她声音洪亮,河边洗衣服的几个妇人全都支起了耳朵。

“哎哟!

真的啊?

那可是天大的好事!”

张嫂停下棒槌,脸上笑开了花,“我就说他俩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

一个闷头干活有使不完的力气,一个心灵手巧又懂事,这日子啊,准能过得红红火火!”

“可不是嘛!”

李婶也跟着附和,手里的棒槌敲得石板砰砰响,“林笙哥儿从小没了爹娘,怪让人心疼的。

这下好了,有沈老大这么个靠得住的人疼着护着,也算是苦尽甘来,熬出头了!”

这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的鸟儿,不到半日,便扑棱棱地飞遍了南山坳的每一个角落。

有人啧啧称赞沈家是捡到了宝,林笙那手辨识草药、炮制药材的本事,还有那巧夺天工的绣活,在十里八乡都是拔尖的;也有人感叹林笙好福气,沈冬青那一身力气和木匠手艺,往后日子定然穷不了。

沈冬青扛着一大捆沉甸甸的柴禾从山里回来时,就隐隐觉得村里人看他的眼神有点不一样。

路过李婶家门口那棵歪脖子枣树下,被李婶眼疾手快地一把拉住:“冬青小子!

听说后日就换帖了?

好事啊!

婶子可提醒你,见面礼可得给笙哥儿备份用心的!”

沈冬青的脸“腾”地又烧了起来,胡乱“嗯”了一声,几乎是落荒而逃。

刚到家院门口,就见母亲沈母正拿着一块崭新的青布往他身上比划尺寸,见他回来,喜滋滋地说:“快试试!

我让张裁缝紧着做,明儿就能取回来!

后日换帖,得穿得精神点!”

沈冬青木桩似的站着,任由母亲摆布,心思却全飞到了那“见面礼”上。

王媒婆的话在耳边回响:“不用贵,尽心就好。”

可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林笙会喜欢什么。

脑海里不受控制地闪过林笙在溪边青石上冲洗草药时,那被冷水泡得发白的手指;想起他翻晒药材时,袖口磨出的毛茸茸的边;想起他昨日坐在门槛上,低着头搓草绳时,那截在阳光下白得晃眼的颈子……每一个细节都像细小的钩子,勾着他的心。

“娘,”他忽然开口,声音有点发紧,“镇上……张记杂货铺,是不是卖那种……抹手的膏子?”

沈母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脸上的笑意更深了:“有!

有!

听说是用蜂蜡和杏仁油熬的,抹上手又香又润,不皴不裂!

你想买给笙哥儿?”

沈冬青红着耳朵,用力点了点头。

“这心思好!

他整日里不是沾水就是摸草药的,手指定糙了。”

沈母赞许道,眼睛转了转,“光有膏子怕还不够体面……再扯上两尺细软的好棉布,让他做件贴身的里衣。

对了!”

她一拍手,“你最拿手的不是木工活吗?

亲手给他做个啥物件,那才叫真真的心意!”

沈冬青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他想起林笙总要把那些晒干的草药往硬邦邦的竹匾里倒腾,那竹匾边缘又首又硬,怕是会硌着他的手腕。

“我知道做什么了。”

他丢下一句,弯腰抄起院角一根纹理细腻的梨木,转身就钻进了柴房。

不一会儿,“叮叮当当”的凿木声又急又密地响了起来,比先前任何一次都透着股说不出的劲儿。

暮色西合,最后一缕天光被深蓝的夜幕吞没。

林笙坐在小院里的石凳上,借着灶房窗户透出的昏黄光亮,低头缝补着一件林栋的旧褂子。

袖口磨破了好大一块,他捏着针,细细密密地缝着,针脚细密均匀,如同他此刻纷乱缠绕的心绪。

后日……后日就要换庚帖了。

从此以后,他就是沈家的人了。

沈冬青沉默如山的样子,他修好竹蜻蜓时那双骨节分明的大手,递过来那颗红得透亮的野山楂……一幕幕在脑海里翻腾,心口像揣了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撞得他指尖都有些发颤。

“笙哥儿,歇歇眼,油灯暗。”

林大柱低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林笙抬起头,看见叔叔手里拿着个刚编好的、小巧玲珑的竹篮走了过来,默默递到他面前,“给你……装庚帖用。”

竹篮不过巴掌大小,编得异常精巧,边缘处还细心地缠了一圈柔韧的细藤,摸上去光滑圆润,绝不会扎手。

林笙接过,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那光滑的藤条边缘。

指尖滑过篮底内侧时,忽然触到一点微小的凸起。

他疑惑地将篮子翻过来,借着微弱的光线仔细一看,只见篮底内侧,不知何时被巧妙地嵌进了一块小小的、打磨光滑的桃木片,上面刻着一个端端正正的“安”字。

林笙的心猛地一颤,抬头望向叔叔。

林大柱有些不自在地挠了挠后脑勺,避开他的目光,转身往柴房走,声音闷闷地从夜色里传来:“桃木……辟邪。

拿着装庚帖,往后……平平安安的。”

一股汹涌的热流猛地冲上眼眶。

林笙紧紧捏着那块温润的桃木片,望着叔叔在昏暗光影里显得格外宽厚沉默的背影,想起旧药篓夹层里那包无声的甘草,想起这只竹篮里藏着的“安”字。

原来,这些像山石一样沉默寡言的人,早己把最深沉的疼惜,藏在了这些最不起眼、却又最实在的地方。

灶房里,传来林周氏拉动风箱的“呼啦”声,腊肉炒蕨菜的咸香混着新蒸馍馍的麦甜气,暖暖地飘散出来。

林笙小心翼翼地把竹篮捧进屋里,转身去灶下帮忙添火。

跳跃的灶火映红了他年轻的脸庞,那红晕里,藏着几分羞怯,几分憧憬,像揣着一个甜蜜又滚烫的秘密。

他不知道,此刻村西头沈家的柴房里,油灯也亮着。

昏黄的光晕下,沈冬青额角沁着细汗,正全神贯注地对付着手中那块梨木。

木屑纷飞中,一个边缘被打磨得极其圆润光滑的小巧竹制托盘渐渐显出雏形。

他拿起刻刀,屏住呼吸,在盘底最不起眼的角落,小心翼翼地刻下一片脉络清晰的叶子——那是他前几日进山时,特意蹲在一丛甘草旁,借着天光,仔仔细细记在心里的样子。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