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河农资环的那些年(罗宗洛李继侗)小说最新章节_热门的网络小说我考河农资环的那些年罗宗洛李继侗

罗宗洛李继侗是小说推荐《我考河农资环的那些年》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作者“考研的苦比党”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梗概:339还有个啥来着,考河农资环专硕你就背!每天一章,背过河农相见,死书你快背啊!你学啊!背它,就它!背!上啊!…

点击阅读全文

我考河农资环的那些年

《我考河农资环的那些年》这部小说的主角是罗宗洛李继侗,《我考河农资环的那些年》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属于小说推荐下面是章节试读。主要讲的是: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称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一个生长季节中具有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称多循环病害。16、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或其他生物传播、人为因素传播17、转主寄生:指生活史中各阶段能在不同种的寄主上度过寄生生活的现象。18、柯赫法则:用来证实侵染性病害及…

在线试读

10、喷菌现象: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成为喷菌现象。

11、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具有侵染性的寄生物。

典型的病毒粒体由核酸和蛋白外壳组成传播方式: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 种子和花粉传播。

介体传播:昆虫、螨、线虫、真菌、菟丝子(口针型病毒、循回型病毒、增殖型病毒)12、线虫的一生经历几个时期:卵、幼虫、成虫13、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接触期(侵入前期 ):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首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然后至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潜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

14、真菌的侵入方式: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首接(穿透)侵入细菌的侵入方式: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病毒的侵入方式:伤口侵入15、病害循环: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季节再次发病的过程。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称单循环病害。

多循环病害:一个生长季节中具有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称多循环病害。

16、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或其他生物传播、人为因素传播17、转主寄生:指生活史中各阶段能在不同种的寄主上度过寄生生活的现象。

18、柯赫法则:用来证实侵染性病害及其生物病原性的通则。

是不是所有植物病害均可以运用该法则进行病原鉴定:不是,柯赫法则是建立在微生物学基础上的,因此它仅适应于侵染性病害。

1.土壤缓冲性:土壤抗衡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2.土壤活性酸度: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4.气体扩散:是指在土壤气体组成中,CO2的浓度高于大气,而82的浓度低于大气,在大气浓度梯度的作用下,驱使CO2分子不断从土壤向大气扩散,同时O2的分子不断从大气向土壤扩散。

5.潴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指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复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该过程又称为假潜育化。

1.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首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2.交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出来,测得的酸度。

3.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4.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5.土壤水的有效性:是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

1.原生质:指组成细胞的有生命物质的总称,是物质的概念。

2.根系:一株植物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体。

3.内起源:侧根原基由母根皮层以内的中柱鞘的一部分细胞经脱分化,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故被称之内起源。

4.凯氏带: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横壁有带状的木质化和栓质化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

5.运动细胞:泡状细胞与叶片的卷曲和张开有关,因此又叫做运动细胞,泡状细胞为一组大型的薄壁细胞,其长径与叶脉平行,分布于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

6.雌配子:成熟的雌性生殖细胞。

7.边材:一般较湿,因此也称液材,是心材的外围色泽较淡的次生木质部的部分,也就是贴近树皮较新的次生木质部部分。

8.花:是节间极短的、不分枝的、适应于生殖的变态枝。

9.真果: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10.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

11.无氧呼吸消失点:使无氧呼吸完全停止时环境中最低的氧浓度。

称无氧呼吸熄灭点。

12.氧化磷酸化:指呼吸链上的氧化过程偶联ADP和无机磷酸形成ATP的作用。

13.末端氧化酶:处于生物氧化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给分子氧,形成水或过氧化氢的氧化酶。

14、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氧化作用,包括消耗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15.呼吸作用氧饱和点:一定条件下,当氧浓度升高到某一值时,呼吸速率不再增加,这时环境的氧浓度称为呼吸作用氧饱和点。

16.呼吸跃变: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突然上升,然后又很快下降的现象。

17.酒精发酵:植物的一种无氧呼吸方式,反应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18.安全含水量:是指能使种子安全贮藏的种子的含水量,也称为安全水。

19.光反应: 光合作用中需要光的反应过程,是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水的光解、电子传递及同化力的形成;20.暗反应:是指光合作用中不需要光的反应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包括CO2的固定、还原及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6.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与代谢的关系如何?

答: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与代谢关系极为密切。

并且与抗性有关,一般来说束缚水不参与植物的代谢反应。

当植物某些细胞和器官,主要含束缚水时,其代谢活动为非常微弱,如越冬植物的休眠芽和干燥种子以极弱的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但其抗性却明显增强,能度过不良的逆境条件。

而自由水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代谢反应,含水量多少还影响代谢强度,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因此常以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作为衡量植物代谢强弱和抗性的生理指标之一。

7.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及测定方法?

答:(一)水势的组成:一般认为,植物细胞水势组成为: w= + p+ g+ m,1. s溶质势:取决于细胞溶液浓度(或称为渗透势 π),负值2. p压力势:取决于细胞含水量,为正值。

3. g重力势:由重力的影响而引起的水势,为正值,一般忽略不计。

4. m衬质势,为负值,一般忽略不计。

8.细胞含水量对细胞水势、压力势、渗透势三者的影响?

答;1.当细胞吸收达到饱和状态,细胞体积最大。

w=0, p=- s,水势=0,压力势=渗透势2.达到初始质壁分离时, p=0, s= w,细胞相对体积为1.0,压力势=0,水势=渗透势。

9.细胞对水分吸收的机理?

答:(一)细胞吸水方式:1.渗透性吸水2.吸胀吸水3.代谢性吸水。

(二)途径(水分是如何通过膜系统进入细胞):1.单个水分子通过膜脂间隙进入细胞2.水分通过质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的通道进入细胞。

(三)吸收的动力:水势差,水从高水势区域流向低水势区域,水势越大,移动越快。

(西)细胞能否吸水,以何种方式吸水都与细胞的水势密切相关,水势的高低决定着水的移动方向,因为水总是从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水势低的地方。

细胞能否吸水取决于外界环境的水势差。

1.当外界溶液的水势大于细胞水势时,细胞能够吸收2.当外界溶液的水势小于细胞的水势时,细胞不能吸水,反而脱水。

3.当外界溶液的水势等于细胞的水势时,细胞的水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吸水也不脱水。

9-1水势差对水分进入植物体内和在植物体内的移动的意义:答:植物细胞的水势变化很大,一方面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细胞水势大小不同;另-方面,环境条件对水势的影响也很大。

一般说来,在同一植株上,地上器官和组织的水势比地下组织的水势低,生殖器官的水势更低;就叶片而言,距叶脉愈远的细胞,其水势愈低。

一般来说,细胞形成中央液泡之前主要通过吸胀作用吸水,如,干燥的种子的萌发吸水、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的吸水,分生区细胞的吸水等。

10.根系吸水的部位与途径?

吸水动力?

答:(一)部位:根尖中,以根毛区的吸水能力最强。

(二)途径:1.主动吸水:伤流、吐水2.被动吸水:蒸腾拉力。

根系吸水的主要方式是被动吸水(三)吸水动力:1.根压2.蒸腾拉力。

5、植物病原物主要包括哪五大类群: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6、真菌(fungus):是一类通常为丝状的营养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真菌的主要类群: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①菌丝体无隔多核,细胞壁为纤维素组成②无性繁殖产生有鞭毛的游动孢子③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接合菌的主要特征:①菌丝体发达,无隔多核,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②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③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①菌丝体发达有分隔和分枝,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②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孢子③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担子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①菌丝体发达,分隔分枝,细胞一般双核,在双核细胞分裂以前,两个细胞之间可以产生钩状分枝,形成锁状联合,它有利于双核的并裂②无性繁殖除锈菌产生无性孢子外,其余很少产生无性孢子③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①菌丝发达,分隔、分枝②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③有性阶段尚未发现。

7、真菌的无性孢子主要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

是植物病害的再侵染源。

8、真菌有性孢子的种类: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休眠孢子有性孢子具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是许多植物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 、9、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主要包括哪两大类:细菌和菌原体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为G-4.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①温度:温度影响到植物生长和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一般土壤微生物活动的最适宜温度范围大约为25°C~35°C。

②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需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和通气需要,水分适中通气良好,有利于分解。

③植物残体的特性:新鲜多叶的有机物质比干枯稿秆易于分解。

④土壤特性:b.土壤pH:土壤pH高于8.5和低于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绝大多数微生物最适pH条件为中性。

a.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其粘粒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粘质和粉砂质土壤通常比砂质土壤含有更多的有机质。

1、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有哪些?

①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与土壤酸度关系密切,在一定范围内土壤pH随盐基饱和度增加而增高。

②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石灰性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影响CaCO3的溶解度和土壤溶液的pH,CO2分压愈大,pH愈大。

③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的pH一般随土壤含水量增加有升高的趋势,酸性土壤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④土壤氧化还原条件:淹水或施有机肥促进土壤还原的发展,对土壤pH有明显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大小和速度,同土壤原来的pH及有机质含量有关。

含有机质含量低的强酸性土壤,淹水后pH迅速上升;酸性土施加绿肥,淹水后前三天其pH上升很快,稍后略有下降;碱性和微碱性土壤经淹水及施有机肥后,其pH往往有所下降。

2、为什么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

①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在厌氧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等)作用下形成的,这类细菌必须在潮湿环境下(而且要有适当的温度和pH值)繁殖,只有水田和湿地才能满足这些条件,所以更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

②水田的土壤中氧气少,处于嫌气状态,大多数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减弱,从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受到抑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所以水田的腐殖质含量比一般旱地高。

3、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及其有效性如何?

微量元素的形态:水溶态、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有机态、铁锰氧化物包被态、矿物态。

有效性:①酸碱度:Fe、Mn、Cu、Zn溶解度随pH的下降而增大,故在酸性条件下有效性高,Mo在碱性条件下有效性高,B在微酸和中性条件下有效性高。

②Eh(氧化还原电位):在强还原条件下,Zn、Cu可能形成ZnS、Cu2S而降低有效性。

③有机质:微量元素与有机化合物络合,简单络合物可首接为植物吸收。

④质地:与粘粒吸附作用有关,粘质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一般高于砂质土壤。

4、土壤阳离子交换在土壤肥力上有什么意义?

①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为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活动提供养分和能量。

②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

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④促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⑤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

⑥减少农药和重金属污染。

2.土壤缓冲性的机制有哪些?

其意义如何?

机制:①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会在土壤溶液中构成缓冲体系。

(缓冲体系:碳酸盐体系、硅酸盐体系、交换性阳离子体系、铝体系、有机酸体系)②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愈大,缓冲能力愈大;盐基饱和度愈高,对碱的缓冲能力愈弱。

)③酸性土壤中活性铝离子或交换性铝离子对碱的缓冲作用。

④土壤中有多种两性胶体存在。

(土壤中的蛋白质、胡敏酸等都是两性胶体,既能中和酸,又能中和碱。

)意义:①维持作物的正常生长 ②维持土壤的相对稳定性 ③保持土壤pH在一定范围 ④提供稳定的酸碱环境4.叙述成熟胚囊的结构及各部分细胞的功能。

在雌蕊子房的胎座外形成胚珠原基,由胚珠原基发育形成胚珠和胚囊,珠心近珠孔端表皮下发育出孢原细胞,孢原细胞经平周分裂形成周缘细胞和造孢细胞,造孢细胞生长形成胚囊母细胞,其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其中近珠孔端的3个退化消失,近合点端的一个功能大孢子进一步发育成单核胚囊,单核胚囊经过连续3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胚囊,8核胚囊进一步细胞化,形成成熟胚囊,包括珠孔端的2个助细胞,1个卵细胞,合点端的3个反足细胞和中央的1个中央细胞。

卵细胞: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雌配子,在短暂休眠后与精子受精形成合子,之后发育成胚胎。

助细胞:通过丝状器吸收珠心等组织储备的营养物质产生向化物质,引导花粉管在子房内定向生长,是受精的助手。

反足细胞:可能与胚囊内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有关。

中央细胞:在受精前从胚珠吸收营养;受精后形成三倍体胚乳,在花粉管的引导方面也发挥作用。

5.与裸子植物相比较,被子植物有哪些特征更进化?

被子植物是现代植物界中最高级、最完善、最繁茂和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与裸子植物比较,有个显著的进化特征。

:①具有真正的花。

②具有雌蕊,雌蕊由心皮组成,包括子房、花柱和柱头。

③具有双受精现象。

④孢子体高度发达。

⑤配子体进一步退化(简化)。

2、花药的解剖结构。

花药成蝴蝶状,由药隔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两个花粉囊,药隔中分布着由花丝到花药的小束维管束。

在横切面上,4个角隅处分别有一个孢原细胞,中部有药隔;孢原细胞外层有初生周缘层,自外向内形成花药内壁,中层绒毡层;内层为造孢细胞,发育成花粉母细胞。

3、什么是双受精?

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双受精: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其中一个精细胞与卵细胞融合,另一个精细胞与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或一个次生核)融合的现象。

生物学意义:①保持了物种在遗传上的稳定性。

②极大地丰富了后代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③可使子代生活力更强,适应性更广。

④双受精也是植物遗传和育种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4、叙述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①多生于阴湿的环境里,体形细小。

②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没有输导组织,根非常简单。

③没有维管束构造,输水能力不强。

④有世代交替现象。

⑤孢子体具有孢蒴(孢子囊),内生有孢子。

⑥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5、叙述唇形科、十字花科的识别要点,并分别列出2种代表植物。

十字花科:识别要点:草本。

花两性,十字花冠,4强雄蕊,2心皮,有假隔膜,侧膜胎座。

角果。

代表植物:油菜、卷心菜、白菜、萝卜、荠菜。

唇形科:识别要点:茎西棱。

单叶对生。

轮伞花序,唇形花冠,二强雄蕊,子房2心皮,4室。

4个小坚果。

代表植物:薄荷、丹参、一串红、益母草、薰衣草。

菊科:识别要点:多位草本。

头状花序,有总苞;花冠筒状或舌状,聚药雄蕊,子房下位。

瘦果顶端常有冠毛或鳞片。

代表植物:向日葵、苍耳、菊花、蒲公英、野菊。

豆科:识别要点:叶常为羽状或三出复叶,有叶枕花冠多为蝶形或假蝶形;雄蕊为二体,单体或分离。

荚果。

代表植物:合欢、皂荚、紫荆、大豆、槐。

禾本科:识别要点:茎秆圆柱形,节明显,节间常中空。

叶2列,叶鞘常开裂,常有叶舌或叶耳。

小穗组成各式花序。

颖果。

代表植物:小麦、水稻、小米、大麦、玉米。

百合科:识别要点:单叶。

花被片6,花瓣状,2轮,雄蕊6与之对生;子房上位,3室,中轴胎座。

蒴果或浆果。

代表植物:百合、郁金香、萱草、大葱、风信子。

                       

点击阅读全文

上一篇 2024年11月6日 am10:18
下一篇 2024年11月6日 am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