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狐狸精的商路逆袭沈秀秀李桂芳最新完本小说_免费小说大全重生八零:狐狸精的商路逆袭(沈秀秀李桂芳)
由小编给各位带来小说《重生八零:狐狸精的商路逆袭》,不少小伙伴都非常喜欢这部小说,下面就给各位介绍一下。简介:1980 年代,皖北姑娘沈秀秀与军人裴承砚以金银花为媒,在商海与战场双线奋进 —— 她将合作社做成国际企业,他在边境破获电子干扰塔。然而 1990 年,裴承砚执行跨国任务时失踪于亚马逊丛林,只留染血银链。噩耗传来,正值沈秀秀筹备上市的巅峰时刻,她捧着破碎的定情信物跌进深渊,曾经的商业传奇就此蒙上阴影,后山的金银花田从此只余一人守望………
最具潜力佳作《重生八零:狐狸精的商路逆袭》,赶紧阅读不要错过好文!主人公的名字为沈秀秀李桂芳,也是实力作者“温茶77”精心编写完成的,故事无删减版本简述:“周叔,您看这成色。”沈秀秀掀开盖在竹匾上的纱布,干燥的花香混着阳光的暖意涌出来,三百斤金银花码得整整齐齐,像铺了层碎金子。周货郎拿过铜秤,秤砣在麻绳上晃了晃,突然瞪起眼:“你这重量不对,湿花出干率哪有这么高?”李桂芳刚要开口,沈秀秀却笑着递过个粗陶罐:“周叔尝尝我家的槐花蜜,您看这陶罐,正好能装两…
重生八零:狐狸精的商路逆袭 阅读精彩章节
周货郎的板车停在晒谷场时,车轮碾过满地碎草,发出细碎的爆裂声。
沈秀秀蹲在竹匾前,指尖划过最后一捧金银花,确保每朵花蒂都带着完整的绿萼 ——这是她跟王大婶学的 “验干货” 诀窍,萼片发青的花,才是头茬未受潮的上品。
“周叔,您看这成色。”
沈秀秀掀开盖在竹匾上的纱布,干燥的花香混着阳光的暖意涌出来,三百斤金银花码得整整齐齐,像铺了层碎金子。
周货郎拿过铜秤,秤砣在麻绳上晃了晃,突然瞪起眼:“你这重量不对,湿花出干率哪有这么高?”
李桂芳刚要开口,沈秀秀却笑着递过个粗陶罐:“周叔尝尝我家的槐花蜜,您看这陶罐,正好能装两斤蜜 ——抵您说的‘水分差’如何?”
周货郎捏着陶罐的手顿住了,他知道这野槐花蜜在镇上能卖五毛钱一斤,更知道沈秀秀在算什么账:明面上送蜜,实则用等价物堵住他压价的嘴。
“行吧行吧,算你丫头精!”
周货郎甩下一踏大钞,板车在土路上颠出一串铜铃响。
沈秀秀数着钞票,油墨味混着花香,前世在香港交易所敲钟时,手里的股权证书也是这般挺括 ——只不过此刻的 “启动资金”,是三百斤金银花换来的二百七十块。
“王大婶,明天咱去镇上扯布。”
沈秀秀把钞票折好塞进陶罐,埋在陪嫁木箱的棉絮里,“给您和张婶各做条围裙,蓝底白花的,耐脏。”
王大婶笑得合不拢嘴,她这辈子没穿过带花样的衣裳,更没想到帮沈家挑花能赚到现钱 ——这比在生产队挣工分划算多了。
晌午的日头最毒,沈秀秀却抱着数学课本蹲在老槐树下。
树影在函数图像上晃成碎金,她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着坐标系,突然听见西厢房传来 “咣当” 一声 ——奶奶的拐杖砸在门框上,李桂芳的搪瓷缸摔在地上,红糖水溅湿了衣襟。
“反了天了!”
老太太的骂声像把破锯子,“老沈家的钱都让你们母女败光了?
周货郎说你卖花赚了三百块,赶紧交出来给你堂哥娶媳妇!”
沈秀秀站起身,看见奶奶身后跟着三婶,手里攥着个漏了底的算盘 ——那是去年她从供销社顺来的,此刻正被当作 “证据” 晃得哗啦响。
“奶奶,周货郎给的是二百七十块。”
沈秀秀从陶罐里取出钞票,一张张摊在石桌上,“其中八十块买了烘干机的木料,五十块付了王大婶的工费,剩下的一百西十块……”她故意顿了顿,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是给您的‘养老钱’,每月十块,按派出所调解的赡养协议来。”
老太太盯着纸面上的红手印,突然想起来上个月在派出所,王民警确实让她按了手印 ——说长子去世后,儿媳李桂芳每月需给她十块钱赡养费,但西厢房的财产归李桂芳母女自住。
她原本以为沈秀秀会哭闹着藏钱,却没想到这丫头早把算盘打到了派出所的协议上。
“你、你敢算计奶奶!”
老太太的拐杖跺在地上,却不敢真的打下来 ——她看见沈秀秀身后,王大婶带着几个婆娘抱着筛子过来,站在她身后,带着隐隐的威慑力。
三婶张了张嘴,到底没敢像上次那样动手,只敢小声嘀咕:“狐狸精就是会勾人,连老娘们都被她哄住了。”
等婆媳俩骂骂咧咧地离开,李桂芳擦了擦被红糖水洇湿的衣襟:“秀秀,咱真要给你奶十块钱?
……”沈秀秀蹲下来帮母亲整理衣襟:“妈,这叫花钱买清静。
等咱后山的桔梗收了,每月十块就是根汗毛。”
她没说的是,那张 “赡养协议” 是王民警帮忙写的,明确标注了 “西厢房财产独立”,像道无形的墙,把奶奶的贪婪挡在了门外。
更重要的是,她算准了奶奶舍不得真闹大 ——东厢房的三个儿子每月总共才给她五块钱,相比之下,西厢房的 “十块赡养费” 反而成了甜头。
烘干机的木料沈秀秀特意选了耐潮的柏木,榫卯结构是照着父亲笔记本里的 “烤药材土灶” 画的。
镇上木匠铺根据她画的图做好送过来。
当第一炉烘干的金银花从木匣里倒出来时,李桂芳看着那些没被雨水泡黄的花朵,开心的笑了 ——丈夫临终前说 “后山是聚宝盆”,不是空话。
高考倒计时牌挂在了西厢房的墙上,沈秀秀用红漆在木板上写着“距 1985 年高考还有 273 天”,旁边贴着她自制的 “复习进度表”:上午采药、下午算账、晚上背书,凌晨两点到西点,留给前世的商业记忆和未来规划。
李桂芳半夜醒来,看见煤油灯的光透过蚊帐,把女儿的影子投在土墙上,像株倔强生长的野菊。
十月底,后山的桔梗熟了。
沈秀秀站在崖边,看着王大婶带着六个婆娘在坡上挖药,腰间系着新做的蓝底白花围裙,像串移动的蝴蝶。
周货郎的板车又来收药材,这次他学乖了,主动掏出县城药材公司的收购单:“九毛五一斤,净根不带土 —— 你丫头要是能凑够五百斤,我带你见张主任。”
“周叔说笑了,五百斤早备好了。”
沈秀秀指了指晒谷场角落的竹筐,里面码着洗得发白的桔梗根,“不过这次我想跟车去县城,看看药材公司的仓库 —— 毕竟以后要长期合作。”
周货郎的眼皮跳了跳,他知道这丫头一旦进了县城,就再也拴不住了,但看着竹筐里整齐的药材,又不得不点头。
去县城的那天,沈秀秀穿上了李桂芳新做的蓝布衫,领口绣着朵小小的金银花。
她坐在板车后面,看着路边的白杨树向后退去,想起前世第一次坐飞机,舷窗下的云海也是这般翻滚 ——都是奔向未知的旅程,只是这次,她的行李架上多了本翻烂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和半张画满药材分布图的后山地图。
县城药材公司的仓库比她想象中宽敞,水泥地上堆着成袋的中药材,张主任的办公室飘着浓茶味。
沈秀秀递上父亲的《本草纲目》,翻到夹着金银花标本的那页:“张主任,我们后山还有五叶参、杜仲,都是野生上品,您看这桔梗的横切面,菊花心多明显。”
张主任接过放大镜,愣住了 ——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农村丫头,说起药材鉴别时的术语,比城里的药剂师还专业。
更让他惊讶的是,她居然知道 “菊花心” 是桔梗优质的标志,还能准确说出五叶参的生长周期。
“小同志,你读过医书?”
张主任推了推眼镜。
沈秀秀笑了笑,指尖划过《本草纲目》上父亲的笔记:“我生前爹是赤脚医生,这些都是他教的。”
她没说的是,前世为了谈成生物医药项目,她曾在实验室泡了三个月,跟着老药师学过药材鉴别。
离开县城时,张主任塞给她本《中药材收购标准》,扉页上盖着鲜红的公章:“下个月县里开农副产品交易会,你要是能拉十担药材来,我给你开个临时摊位。”
沈秀秀摸着烫金的书名,看见街角的新华书店,玻璃橱窗里摆着最新的《高考复习大纲》——封面是红色的,像团燃烧的火。
回程的板车装满了收购单和希望,周货郎一路沉默,他知道自己的差价生意做到头了。
沈秀秀靠在药材袋上,看着暮色中的远山,突然听见口袋里的钢笔帽 “咔嗒” 一声 ——那是她用卖花的钱买的英雄牌钢笔,笔尖在笔记本上写下:“1. 注册‘山宝’药材合作社;2. 联系公社申请营业执照;3. 高考倒计时 268 天,数学三角函数必须吃透……”星星爬上夜空时,板车经过村口的老井。
西厢房的油灯又亮到了后半夜,李桂芳看着女儿伏在案板上写 “合作社章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混着后山的风声。
她不知道 “营业执照” 是什么,也不懂 “合作社” 要盖多少章,但她看见女儿眼里的光,比煤油灯还亮,比后山的金银花还璀璨。
这一晚,沈秀秀在笔记本最后一页画了个圈,里面写着 “1985 年目标:让全村人穿上蓝底白花围裙,让后山的药材香飘进县城”。
钢笔尖在 “县城” 后面顿了顿,又添了句:“总有一天,要飘到更远的地方。”
窗外,老槐树的影子在土墙上摇晃,像在为这个来自未来的姑娘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