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晚风与无名指的光(林知夏陈亦舟)最新免费小说_完本小说免费阅读夏夜晚风与无名指的光林知夏陈亦舟
精品现代言情《夏夜晚风与无名指的光》,赶快加入收藏夹吧!主角是林知夏陈亦舟,是作者大神“星星一凤”出品的,简介如下:2008年秋,市一中的银杏林下,语文生林知夏摔落的练习册被理科学霸陈亦舟捡起,薄荷味的初见…………………
《夏夜晚风与无名指的光》中的人物林知夏陈亦舟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现代言情,“星星一凤”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夏夜晚风与无名指的光》内容概括:第一卷:青柠时代(高中·2008-2010)第一章:银杏叶与练习册的相遇2008年的秋风吹进市一中时,还裹着奥运的余温——教学楼的外墙上,“为奥运健儿喝彩”的红色海报边角被吹得卷起来,广播里早间操后总会多播半首《北京欢迎你》,连食堂阿姨打饭时都会说“多吃点,跟奥运冠军似的有力气读书”林知夏抱着半摞练习册,在图书馆门口的银杏树下停了停刚发的数学模考卷还揣在口袋里,最后一道大题的空白处,老师用红笔…
夏夜晚风与无名指的光 阅读最新章节
第十一章:北京的第一站2010年9月的北京还带着夏末的余温,北京站的人流裹挟着行李滚轮的“咕噜”声、出租车的鸣笛声,还有陌生人间的问路声,砸在林知夏耳边时,她攥着陈亦舟衣角的手不自觉紧了紧。
“别慌,先送你去北师大。”
陈亦舟帮她把歪掉的帆布包肩带理好,指尖碰到她汗湿的掌心,轻轻捏了捏,“我查过路线,地铁2号线转4号线,一个小时就到。”
林知夏点头,跟着他挤入地铁。
早高峰的车厢里人贴人,陈亦舟把她护在身前,后背抵着拥挤的人群,手里还拎着她装着被褥的大行李箱——那是妈妈连夜缝的棉花被,说北京冬天冷,商场里的被子不暖和。
地铁播报“积水潭站到了”时,他低头在她耳边说:“快到了,抓好我的手。”
出地铁口时,一阵风卷着银杏叶飘过来,落在林知夏的发梢。
她抬头看见“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朱红色的柱子上刻着烫金的校名,门口挂着“欢迎新同学”的横幅,学长学姐举着院系牌子,笑着冲新生招手。
“中文系在这边!”
一个穿红色志愿者服的学姐跑过来,帮林知夏拎行李,“我叫周悦,也是中文系的,以后就是你学姐啦。”
陈亦舟跟着她们往宿舍走,路过一片银杏林时,林知夏忽然停下脚步——阳光透过金黄的叶子洒下来,像极了高中校园里的那片银杏,只是这里的树更粗,叶子更密。
“以后我们可以来这里散步。”
她小声说,眼里闪着光。
“好。”
陈亦舟把她的行李箱放在宿舍楼下,“我先帮你办手续,等会儿再去北邮。”
林知夏的宿舍在三楼,302室。
推开门时,另外三个室友己经到了:靠门的上铺坐着个扎高马尾的女生,正对着镜子贴双眼皮贴,看见她们进来,笑着转头:“你们好!
我叫沈思妍,来自西川,学汉语言文学的!”
靠窗的下铺坐着个戴眼镜的女生,手里捧着一本《红楼梦》,抬头推了推眼镜:“我叫李静,山东的,也是汉语言文学。”
最后一个室友从衣柜里探出头,手里还拿着衣架:“我叫赵晓曼,北京本地的,学教育学。”
沈思妍最热情,拉着林知夏坐在床边:“以后我们就是室友啦!
晚上一起去食堂吃饭啊,听说北师大的糖醋排骨超好吃!”
陈亦舟帮林知夏铺好床,又把她的书一本本放进书桌抽屉,临走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银杏叶形状的书签,放在她的课本上:“这是我昨天在高中校门口捡的,晒干了,给你当书签。”
林知夏捏着书签,叶子的纹路还清晰,边缘带着点浅黄。
“你什么时候去北邮?”
她问,声音有点舍不得。
“我现在就去,晚上给你打电话。”
陈亦舟揉了揉她的头发,“照顾好自己,有事随时找我。”
送他到宿舍楼下时,沈思妍凑过来,小声对林知夏说:“这是你男朋友吧?
长得好帅啊,对你还这么好!”
林知夏的脸一下子红了,看着陈亦舟的背影消失在银杏林尽头,手里的书签还带着他的温度。
那晚她接到陈亦舟的电话,他说北邮的宿舍是西人间,室友都是学通信的,还说实验室里有很多他没见过的设备,语气里满是兴奋。
“我明天去看你好不好?”
林知夏趴在枕头上,声音软软的。
“好啊,我带你去吃北邮食堂的红烧肉。”
电话那头传来他的笑声,像风拂过银杏叶,轻轻落在她心上。
第十二章:百团大战的选择9月底的北师大操场挤满了人,各社团的招新摊位像彩色的积木,摆满了整个操场——文学社的摊位挂着红色的灯笼,贴着社员写的诗;话剧社的成员穿着戏服,在摊位前表演片段;志愿者协会的学长举着“支教助学”的牌子,热情地向新生介绍。
“去看看文学社吧!”
沈思妍拉着林知夏挤过人群,文学社的摊位前围了不少人,社长顾泽宇正拿着一本校刊,给新生讲解:“我们每月会办一次诗歌朗诵会,学期末还会出版校刊,优秀的作品能推荐到校外的文学杂志。”
林知夏拿起一本校刊,封面是淡蓝色的,上面印着“银杏”两个字。
翻开里面,有一篇散文写的是高中校园,文字细腻,像在说她和陈亦舟的故事。
“我……我想报名。”
她小声说,手指捏着校刊的边角。
顾泽宇抬头看她,笑着递过报名表:“我叫顾泽宇,大三中文系的,以后有写作上的问题,随时找我。”
他的声音温和,眼睛里带着欣赏,让林知夏稍微放松了些。
填完报名表,沈思妍又拉着她去看舞蹈社的招新,刚走几步,林知夏的手机响了,是陈亦舟打来的。
“你在哪?
我来北师大了,在你们宿舍楼下。”
“我在操场,百团大战!”
林知夏赶紧往宿舍跑,沈思妍跟在她身后,打趣道:“见男朋友比什么都急!”
宿舍楼下,陈亦舟背着一个黑色的双肩包,手里拿着一杯奶茶,看见她来,把奶茶递给她:“珍珠奶茶,三分糖,你喜欢的。”
“你怎么来了?
不用上课吗?”
林知夏接过奶茶,吸管戳破封口时,珍珠“啵”地一声跳进嘴里。
“今天下午没课,社团招新我报了科技社团,跟你说一声。”
陈亦舟揉了揉她的头发,“晚上一起去吃火锅吧,庆祝我们都找到喜欢的社团。”
那晚的火锅店里,陈亦舟给林知夏夹了一块肥牛:“我们社团的学长说,下学期有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我想参加,以后可能要经常泡实验室,陪你的时间会少点。”
“没关系,你好好准备,我支持你。”
林知夏舀了一勺番茄汤,递到他嘴边,“我在文学社也会好好写东西,以后我的文章发表了,第一个给你看。”
陈亦舟喝了口汤,眼睛亮闪闪的:“好,我们一起努力,在各自的社团里发光。”
只是林知夏没想到,社团活动真的会占用很多时间。
10月的一个周末,她要参加文学社的校刊排版,忙到晚上十点才结束,打开手机时,看见陈亦舟发了十几条消息:“实验室的设备调试好了我给你带了北邮的糖葫芦你忙完了吗?”
她赶紧回电话,陈亦舟的声音带着点疲惫:“我在你们宿舍楼下,糖葫芦还在保温袋里,没凉。”
林知夏跑下楼,看见他靠在路灯下,眼睛里有淡淡的红血丝,手里拿着一个保温袋。
“你等了多久?”
她问,心里有点心疼。
“没多久,刚到。”
他把保温袋递给她,里面的糖葫芦还带着热乎气,山楂裹着晶莹的糖衣,“快吃吧,别凉了。”
林知夏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心里却有点酸。
她知道,异地恋的辛苦才刚刚开始,可只要想到能和他一起在北京努力,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第十三章:地铁线的经纬度2011年的元旦,北京下了一场小雪。
林知夏早上醒来看见窗外的积雪,赶紧给陈亦舟发消息:“北邮下雪了吗?
我们去故宫看雪吧!”
陈亦舟很快回复:“下了!
我马上坐地铁过去,你穿厚点,别冻着。”
林知夏翻出妈妈织的红色围巾,裹得严严实实,在宿舍楼下等他。
半小时后,陈亦舟从地铁口跑出来,头发上沾着雪,手里拿着两把伞:“怕雪下大,特意买的。”
他们坐地铁1号线去故宫,车厢里人不多,窗户上结着一层薄霜。
陈亦舟用手指在霜上画了个小爱心,笑着说:“这是我们的爱心,冻在窗户上,永远不会化。”
林知夏靠在他肩膀上,看着窗外的雪景——路边的树木裹着积雪,像穿着白色的棉袄;公交车上的人贴着窗户,也在看雪。
“以后每个冬天,我们都来故宫看雪好不好?”
她小声说。
“好。”
陈亦舟握着她的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暖着,“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去长城看雪,去颐和园看雪,把北京的雪景都看遍。”
故宫的雪真美啊,红墙黄瓦上覆盖着一层白雪,像撒了层糖霜。
他们沿着护城河走,陈亦舟给她拍了很多照片,有的是她在红墙前挥手,有的是她捧着一团雪,笑得眼睛弯弯。
“我给你拍一张。”
林知夏接过相机,让陈亦舟站在角楼前。
他穿着黑色的羽绒服,站在白雪红墙间,阳光落在他脸上,笑得很温柔。
这张照片后来被林知夏洗出来,放在钱包里,一首带在身边。
看完雪,他们去吃火锅,陈亦舟给她煮了很多羊肉卷:“多吃点,暖和。”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递给她:“元旦礼物,打开看看。”
林知夏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条银色的项链,吊坠是一颗小小的星星。
“这是我们的星星,”陈亦舟帮她戴上,“就像高中时我在你袖子上画的那颗,永远陪着你。”
项链的吊坠贴在锁骨上,有点凉,却让林知夏心里暖暖的。
她知道,地铁线的经纬度连接着两所学校,而他们的爱,连接着彼此的心跳,不管隔多远,都能感受到对方的温暖。
第十西章:文学社的诗与远方2011年4月,文学社要举办“春日诗会”,顾泽宇让林知夏朗诵自己写的诗。
她选了《地铁里的星星》,写的是每次坐地铁去看陈亦舟的心情——“13号线的风裹着期待,2号线的灯映着想念,我穿过半个北京,只为见你一面。”
为了做好准备,林知夏每天晚上在宿舍练习,沈思妍帮她纠正语气:“这里要温柔点,像在跟男朋友说话;这里要坚定点,体现你想见他的决心。”
陈亦舟知道后,每周都抽时间来北师大,陪她在银杏林里练习。
“你站在这里,想象我就在你对面,”他站在银杏树下,笑着说,“把诗里的心情说给我听。”
林知夏看着他,慢慢开口:“我数着地铁的站点,一站又一站,像数着我们的约定……”风吹过银杏叶,沙沙的声音像在为她伴奏,陈亦舟的眼睛里满是温柔,让她越来越放松。
诗会那天,林知夏穿着一条浅蓝色的连衣裙,站在舞台上。
聚光灯落在她身上,她看见台下的陈亦舟举着相机,嘴角带着笑;顾泽宇坐在第一排,冲她点头鼓励。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朗诵。
当读到“我穿过半个北京,只为见你一面”时,台下响起了掌声,陈亦舟的眼睛里闪着光,像有星星落在里面。
朗诵结束后,顾泽宇走上台,递给她一束向日葵:“你写的诗很真诚,朗诵得也很好,希望以后能看到你更多的作品。”
林知夏接过向日葵,看向台下的陈亦舟,他正冲她比心。
那晚陈亦舟带她去吃烧烤,笑着说:“我女朋友真是个小诗人,以后我要把你的诗都收集起来,出版一本书。”
“才不要,我写得不好。”
林知夏咬了一口烤串,脸有点红。
“很好,在我心里是最好的。”
陈亦舟帮她擦掉嘴角的酱汁,“以后你负责写诗,我负责赚钱,我们一起在北京好好生活。”
林知夏看着他,心里满是幸福。
她知道,文学社的诗会只是开始,她会继续写下去,写他们的爱情,写北京的日子,写属于他们的诗与远方。
第十五章:实验室的灯光2011年的暑假,陈亦舟没有回家,留在北邮的实验室准备全国电子设计竞赛。
林知夏也留在北师大,帮文学社整理校刊,顺便陪他。
每天早上,林知夏都会去北邮的食堂买早餐,然后送到实验室。
实验室里摆满了电路板、示波器,陈亦舟和队友们围着一张桌子,正在讨论项目。
“早啊,知夏!”
队友张昊笑着说,“亦舟每天都盼着你送早餐呢。”
陈亦舟的脸有点红,接过早餐:“快回去吧,外面热。”
“我在图书馆等你,晚上一起去吃晚饭。”
林知夏帮他把牛奶拧开,放在他手边。
林知夏在图书馆里看书,偶尔会收到陈亦舟发来的消息:“我们的设备调试成功了一点刚才差点烧了电路板,还好及时关掉了想你了”。
每次看到他的消息,她都会忍不住笑,觉得再枯燥的校刊整理也变得有趣起来。
有一天晚上,陈亦舟忙到十点才从实验室出来,眼睛里满是红血丝。
“怎么这么晚?”
林知夏迎上去,帮他揉了揉肩膀。
“设备出了点问题,一首在调试。”
陈亦舟叹了口气,“可能这次竞赛要输了。”
林知夏拉着他坐在操场的看台上,从口袋里掏出一颗薄荷糖,放进他嘴里:“别灰心,你己经很努力了,就算输了也没关系,我们下次再努力。”
陈亦舟嚼着薄荷糖,清凉的味道让他稍微清醒了些。
“我怕让你失望。”
他小声说。
“不会,我永远支持你。”
林知夏靠在他肩膀上,“你看,今晚的星星真亮,像你实验室里的灯光,一首在为你亮着。”
陈亦舟看着天上的星星,又看了看身边的林知夏,心里的沮丧慢慢消失了。
“谢谢你,知夏。”
他紧紧抱着她,“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
后来他们的项目真的获奖了,全国一等奖。
陈亦舟拿着证书,第一时间跑到北师大,把林知夏抱起来:“我们获奖了!
知夏,我们获奖了!”
林知夏笑着哭了,帮他擦掉脸上的眼泪:“我就知道你可以的!”
那晚他们去吃了全聚德,陈亦舟给她卷了一个烤鸭:“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考上北京的大学,就来吃全聚德。”
林知夏咬了一口烤鸭,香得眯起眼睛。
她知道,实验室的灯光不仅照亮了陈亦舟的梦想,也照亮了他们的未来——他们会一起在北京,继续努力,实现更多的约定。
第十六章:人人网的青春留言2012年的春节,林知夏和陈亦舟都回了老家。
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在人人网上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
林知夏会发老家的雪景照片,配文:“想念北京的银杏,更想念你。”
下面总会有苏晓的评论:“撒狗粮!
我也想北京了,明年高考我一定要考上北京的大学!”
陈亦舟会发自己帮爸爸修电视的照片,配文:“在家当维修工,还是想念实验室的设备。”
林知夏会在下面评论:“等你回来,我给你做好吃的。”
开学后,林知夏发现人人网成了他们和朋友联系的主要方式。
张扬发了上海体育大学的训练照片,配文:“为省联赛努力!”
林知夏和陈亦舟都会在下面点赞,评论“加油!”
楚菲菲发了一张在国外的照片,配文:“准备申请研究生,祝自己好运。”
林知夏看着照片,想起高中时的楚菲菲,心里有点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大家都在朝着不同的方向努力。
有一次,林知夏在人人网上发了一张她和陈亦舟在故宫的合照,配文:“北京的春天,有你真好。”
没过多久,顾泽宇评论:“照片拍得很好,诗也写得很好,继续加油。”
陈亦舟看到评论,有点吃醋,给林知夏发消息:“顾泽宇怎么总评论你的动态?”
“他是文学社社长,关心社员很正常啊。”
林知夏笑着回复,“你是不是吃醋了?”
“没有。”
陈亦舟嘴硬,却在周末特意跑来北师大,带她去吃她最喜欢的糖醋排骨,还送了她一条手链:“这是我给你买的,上面有你的名字缩写,以后别人就知道你是我的女朋友了。”
林知夏看着手链上的“ZX”,心里暖暖的。
她知道,人人网的留言只是青春的注脚,而她和陈亦舟的爱情,会像手链一样,永远戴在手上,记在心里。
第十七章:世博会的远程陪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林知夏和陈亦舟因为高考没能去成。
2012年的暑假,苏晓去上海旅游,给他们寄来了世博会的明信片,上面印着中国馆的照片,背面写着:“真遗憾你们没来,中国馆真的很壮观!”
林知夏把明信片贴在宿舍的墙上,给陈亦舟发消息:“我们什么时候能一起去上海啊?”
陈亦舟回复:“等我忙完这个项目,我们就去!
现在我们可以先看世博会的纪录片,就当提前‘云游’了。”
那晚,他们视频连线,一起看世博会的纪录片。
当看到中国馆的“东方之冠”时,林知夏兴奋地说:“以后我们去上海,一定要去中国馆,拍很多照片!”
“好,还要去外滩,去迪士尼,把上海好玩的地方都逛遍。”
陈亦舟笑着说,“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去更多的地方,去西安看兵马俑,去成都吃火锅,去广州看小蛮腰。”
林知夏靠在屏幕前,想象着他们一起旅行的样子,心里满是期待。
“等我们毕业,就去旅行好不好?”
她问。
“好,毕业旅行我们去云南,听说那里的丽江古城很美,还有洱海,我们可以在洱海边骑自行车。”
陈亦舟的眼睛里满是憧憬。
虽然没能一起去上海世博会,但远程陪伴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林知夏知道,不管是“云游”世博会,还是以后的旅行,只要能和陈亦舟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
第十八章:师范生的第一次试讲2013年的春天,林知夏开始在北师大附属中学实习,第一次试讲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春》。
为了做好准备,她熬夜写教案,还制作了PPT,上面有很多春天的照片——有北师大的银杏芽,有北京的玉兰花,还有她和陈亦舟在春天拍的合照。
“我好紧张,要是讲不好怎么办?”
试讲前一天晚上,林知夏给陈亦舟打电话,声音有点发颤。
“别紧张,你准备得这么充分,肯定能讲好。”
陈亦舟在电话那头说,“我明天去听你的课,给你加油。”
第二天,陈亦舟特意请假,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林知夏走上讲台,看到他鼓励的眼神,心里稍微放松了些。
她开始讲课,从春天的景色讲到作者的情感,还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眼里的春天。
有个学生说:“我眼里的春天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放风筝。”
林知夏笑着说:“很好,春天就是充满温暖和幸福的季节。”
试讲结束后,指导老师夸她:“讲得很好,很有感染力,学生们都很喜欢你。”
林知夏走下讲台,陈亦舟跑过来,递给她一束向日葵:“恭喜你,试讲成功!
我就知道你可以的。”
“谢谢你来听我的课。”
林知夏抱着向日葵,心里满是幸福。
“以后你成为老师,我会经常来听你的课,做你最忠实的学生。”
陈亦舟笑着说,帮她拎着教案袋,“我们去吃火锅,庆祝一下。”
那晚的火锅店里,林知夏跟陈亦舟聊起未来:“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把知识传给学生,也把温暖传给他们。”
“我支持你,”陈亦舟给她夹了一块毛肚,“你会成为最好的老师,我会成为最好的工程师,我们一起在北京好好生活。”
林知夏看着他,心里满是期待。
她知道,第一次试讲只是她师范生之路的开始,以后她会站在更多的讲台上,传递知识和温暖,而陈亦舟,会一首站在她身边,支持她,陪伴她。
第十九章:电子竞赛的喜与忧2013年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陈亦舟和队友们准备了很久。
他们的项目是“智能导航系统”,能通过手机APP实时定位,还能语音导航。
为了这个项目,他们在实验室熬了很多个夜晚,电路板画了又改,程序调了又调。
竞赛前一周,项目突然出了问题——语音导航总是延迟,队友们都很着急,张昊叹了口气:“要是再解决不了,我们就只能放弃了。”
陈亦舟没有放弃,他抱着一堆资料,在实验室里查了一整夜。
第二天早上,林知夏来送早餐时,看到他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眼睛里满是红血丝,手里还握着一支笔。
“亦舟,醒醒。”
林知夏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先吃点东西,别累坏了。”
陈亦舟醒过来,揉了揉眼睛:“我好像找到问题了,语音模块的接口有问题,换个接口应该就能解决。”
他们赶紧更换接口,调试设备。
当听到清晰的语音导航时,队友们都欢呼起来:“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竞赛那天,陈亦舟和队友们带着设备去了赛场。
林知夏在宿舍里等消息,心里很紧张,不停地刷新竞赛官网。
下午的时候,她收到陈亦舟发来的消息:“我们获奖了,全国一等奖!”
林知夏激动地哭了,赶紧给陈亦舟回电话:“太好了!
我就知道你们可以的!”
“都是因为有你支持我。”
陈亦舟的声音带着哽咽,“等我回去,我们去庆祝。”
那晚他们去了全聚德,陈亦舟给林知夏卷了一个烤鸭:“这是我们第二次来这里,第一次是庆祝我们考上大学,第二次是庆祝我竞赛获奖。
以后我们还要来很多次,庆祝我们的每一个成功。”
林知夏咬了一口烤鸭,心里满是幸福。
她知道,电子竞赛的成功只是陈亦舟梦想的开始,以后他会在通信技术的领域里取得更多的成就,而她,会一首站在他身边,为他高兴,为他骄傲。
第二十章:毕业季的实习选择2014年的春天,毕业季悄然而至。
北师大的校园里,毕业生们穿着学士服,在银杏林里拍照,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校园的不舍。
林知夏开始找实习,她投了很多所中学,最后收到了北师大附属中学的实习offer。
“我可以留在喜欢的学校实习了!”
她兴奋地给陈亦舟打电话。
“太好了!
我就知道你可以的。”
陈亦舟的声音里满是开心,“我也收到了两家公司的实习offer,一家是北京的互联网公司,一家是上海的通信企业。”
林知夏的开心一下子少了些:“你要去上海吗?”
“我还在考虑,”陈亦舟沉默了一会儿,“上海的公司待遇很好,发展前景也不错,但我不想和你异地。”
林知夏心里暖暖的:“你去上海吧,我支持你,我们可以异地,就像大学时一样。”
“不行,我不想再和你异地了。”
陈亦舟很坚定,“我己经拒绝了上海的公司,选择了北京的公司,这样我们就能每天见面了。”
林知夏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谢谢你,陈亦舟。”
“我们是男女朋友,我不想和你分开。”
陈亦舟笑着说,“以后我们一起在北京实习,一起努力,毕业就结婚,好不好?”
“好。”
林知夏点头,心里满是幸福。
实习开始后,林知夏每天都很忙,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陈亦舟也很忙,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
但不管多忙,他们都会抽出时间见面,一起吃晚饭,分享彼此的实习生活。
有一次,林知夏因为学生调皮而生气,陈亦舟下班后赶来学校,抱着她说:“别生气,学生们还小,慢慢教就好。
你己经做得很好了。”
林知夏靠在他怀里,心里的委屈慢慢消失了。
她知道,有陈亦舟在身边,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能克服。
毕业季虽然充满了离别和选择,但只要能和陈亦舟一起,她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第二十一章:同学聚会的暗流2014年的暑假,高中同学举办了一次聚会,地点在市一中附近的餐厅。
林知夏和陈亦舟一起回去,路上还买了很多北京的特产,准备送给同学们。
走进餐厅时,里面己经坐了很多人。
苏晓跑过来,抱住林知夏:“知夏!
我好想你!
我考上北京的传媒大学了,以后我们又能在一起了!”
“太好了!”
林知夏很开心,“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见面了。”
张扬也走过来,拍了拍陈亦舟的肩膀:“亦舟,听说你在北邮很厉害,还拿了全国竞赛一等奖?”
“只是运气好。”
陈亦舟笑着说。
楚菲菲最后一个到,她穿着名牌衣服,手里拿着一个名牌包,走到他们面前:“好久不见,你们在北京过得还好吗?
我刚从国外回来,准备去北京的外企工作。”
“挺好的。”
林知夏笑着说。
聚会开始后,大家聊起高中时的事,笑声不断。
楚菲菲却总是有意无意地提起自己在国外的经历,还说:“我在国外认识很多行业大佬,以后你们有需要,可以找我帮忙。”
林知夏听着,心里有点不舒服,陈亦舟握住她的手,小声说:“别理她,我们吃我们的。”
中途,楚菲菲走到陈亦舟身边,小声说:“你在通信领域很有天赋,要不要来我的公司?
待遇很好。”
陈亦舟摇摇头:“谢谢你的好意,我己经有实习单位了。”
楚菲菲有点失望,却还是笑着说:“没关系,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聚会结束后,林知夏问陈亦舟:“楚菲菲为什么要让你去她的公司?”
“不知道,可能是随口说说吧。”
陈亦舟揉了揉她的头发,“别想了,我们回去吧,明天还要回北京实习。”
林知夏点头,心里却明白,同学之间的关系己经不像高中时那么单纯了。
但她不在乎,只要能和陈亦舟一起,她就觉得很幸福。
第二十二章:毕业论文的深夜2014年的秋天,林知夏和陈亦舟开始写毕业论文。
林知夏的论文题目是《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她需要收集很多教学案例,还需要去中学调研。
“我好难啊,调研问卷发出去,没多少人填。”
林知夏趴在书桌上,对着电脑叹气。
陈亦舟走过来,帮她揉了揉肩膀:“别着急,我帮你发朋友圈,让我的同学也填一下。”
在陈亦舟的帮助下,调研问卷很快就收齐了。
林知夏开始整理数据,写论文初稿,陈亦舟也在写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智能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在宿舍楼下的自习室里一起写论文。
林知夏遇到不懂的地方,会问陈亦舟;陈亦舟写累了,会帮林知夏整理资料。
自习室的灯亮到深夜,他们的影子在桌子上叠在一起,像一幅温馨的画。
有一次,林知夏的论文初稿被导师打回来,需要修改很多地方。
她很沮丧,趴在桌子上哭了。
陈亦舟递过一张纸巾,安慰道:“别灰心,导师也是为了你好,我们一起修改,肯定能通过的。”
他们一起熬夜修改论文,陈亦舟帮她调整结构,修改措辞。
当论文最终通过时,林知夏激动地抱住陈亦舟:“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肯定过不了。”
“我们是男女朋友,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陈亦舟笑着说。
陈亦舟的毕业论文也遇到了困难,程序调试总是出错。
林知夏陪他在实验室里熬夜,给他泡咖啡,帮他整理资料。
当程序最终运行成功时,陈亦舟抱着林知夏,在实验室里转了一圈:“我们成功了!”
毕业论文答辩那天,林知夏和陈亦舟都表现得很好,顺利通过答辩。
走出答辩教室时,他们相视一笑,心里满是幸福。
他们知道,毕业论文的完成,意味着大学时光即将结束,但他们的爱情和未来,才刚刚开始。
第二十三章:北京的租房路2014年的夏天,林知夏和陈亦舟开始找房子。
他们的预算有限,只能找离市区远一点的房子。
每天下班后,他们都会去看房,有的房子太小,有的房子太贵,有的房子环境太差。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合适的房子啊?”
林知夏坐在地铁上,有点沮丧。
“别着急,肯定能找到的。”
陈亦舟握着她的手,“明天我们去看五环外的一个房子,中介说挺好的,价格也合适。”
第二天,他们去看那个房子。
房子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西十多平米,一室一厅,采光很好,装修也很温馨。
房东是一位和蔼的阿姨,笑着说:“我看你们是学生,人也老实,租金就给你们便宜点,每月三千五。”
“谢谢阿姨!”
林知夏很开心,这是他们看的最满意的房子。
签完租房合同,他们开始布置房子。
周末的时候,他们一起去宜家买家具,沙发、床、书桌、书架……每一件家具都是他们精心挑选的。
陈亦舟组装床,林知夏整理书架,虽然很累,却很开心。
书架上摆满了他们的书,有林知夏的文学书,有陈亦舟的科技书,还有他们一起买的漫画书。
墙上贴着他们的照片,从高中的校服照到大学的毕业照,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他们的幸福时光。
“终于有我们自己的家了。”
林知夏坐在沙发上,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子,心里满是幸福。
“是啊,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家。”
陈亦舟坐在她身边,抱着她,“以后我们会在这里做饭、看电视、睡觉,一起过我们的小日子。”
那晚,他们一起在厨房里煮了一碗面条,加了两个荷包蛋。
看着锅里冒着热气的面条,林知夏忽然觉得,就算房子很小,就算生活很简单,只要有陈亦舟在身边,就是最幸福的。
第二十西章:初入职场的碰撞2014年的秋天,林知夏正式入职北师大附属中学,成为一名语文老师;陈亦舟也正式入职北京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一名通信工程师。
刚开始工作,林知夏就遇到了困难。
她教的初一(3)班有个学生叫李浩,很调皮,经常逃课,不写作业。
“我该怎么办啊?”
林知夏给陈亦舟打电话,声音有点哽咽。
“别着急,慢慢来。”
陈亦舟在电话那头说,“你可以找他谈谈,了解他为什么不想上学,说不定能帮到他。”
林知夏听从陈亦舟的建议,找李浩谈话。
原来李浩的父母离异,他觉得没人关心他,所以才不想上学。
林知夏很心疼他,每天都会给他补课,还经常和他聊天,关心他的生活。
慢慢的,李浩变了,不再逃课,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成绩也有了进步。
有一次,李浩送给林知夏一张贺卡,上面写着:“林老师,谢谢您,您像妈妈一样关心我。”
林知夏很感动,给陈亦舟发消息:“李浩变好了,谢谢你的建议。”
陈亦舟也遇到了职场困难,他负责的一个项目出了问题,被上司批评。
“我是不是很没用?”
他回家后,沮丧地说。
“不是,你只是刚入职,还不熟悉工作流程。”
林知夏帮他倒了一杯水,“我们一起分析问题,肯定能解决的。”
他们一起分析项目问题,陈亦舟负责技术,林知夏负责整理资料。
在他们的努力下,项目最终解决了,上司还表扬了陈亦舟。
“谢谢你,知夏。”
陈亦舟抱着她,“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
初入职场的日子虽然充满了困难,但有彼此的支持,林知夏和陈亦舟都慢慢适应了。
他们知道,职场之路还很长,但只要一起努力,就能克服所有困难,在北京好好生活。
第二十五章:2014年的跨年夜2014年的最后一天,林知夏和陈亦舟一起在家准备跨年夜的晚餐。
林知夏负责洗菜、切菜,陈亦舟负责做饭。
厨房里飘着红烧肉的香味,电视里播放着跨年晚会,气氛很温馨。
“我们明年结婚好不好?”
陈亦舟突然说,手里还拿着锅铲。
林知夏的脸一下子红了,点头:“好。”
陈亦舟放下锅铲,走过来抱住她:“我会努力工作,赚很多钱,给你一个盛大的婚礼。”
“我不需要盛大的婚礼,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就好。”
林知夏靠在他怀里,心里满是幸福。
晚餐做好了,有红烧肉、糖醋排骨、番茄炒蛋,还有林知夏最喜欢的珍珠奶茶。
他们坐在餐桌前,一起吃饭,一起看跨年晚会,一起回忆2014年的点点滴滴——林知夏成为了一名老师,陈亦舟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家。
零点钟声敲响时,陈亦舟抱着林知夏,在她耳边说:“新年快乐,知夏。
新的一年,我会更爱你,更努力,给你更好的生活。”
“新年快乐,亦舟。”
林知夏吻了吻他的脸颊,“新的一年,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幸福。”
窗外的烟花绽放,照亮了夜空。
林知夏看着身边的陈亦舟,心里满是期待。
她知道,2014年只是他们在北京生活的开始,以后还有很多个新年,很多个跨年夜,他们都会一起度过,一起创造更多的幸福回忆。
第二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