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热门小说抗日之飞虎旗(俞程俞济)_抗日之飞虎旗(俞程俞济)热门的小说
小说叫做《抗日之飞虎旗》,是作者“南派的神”写的小说,主角是俞程俞济。本书精彩片段:现代青年俞程意外穿越到1937年的抗日战场,成为即将组建的第七十四军军长。面对日寇小鬼子铁蹄,他带着一腔热血,从淞沪到南京,从徐州到万家岭,他带领七十四军将士浴血奋战,铸就“抗日铁军”的赫赫威名。共同用鲜血书写的抗战史诗。…
《抗日之飞虎旗》是由作者“南派的神”创作的火热小说。讲述了:会议结束后,俞济时来到野战医院看望伤员苏婉清和医护人员正在忙碌地救治伤兵“药品还够用吗?”俞济时间苏婉清“消炎药和麻醉剂还是很缺”苏婉清擦擦额头的汗水,“有些伤员因为感染不得不截肢”俞济时沉默片刻,说:“我会想办法多搞一些药品你们辛苦了,要注意休息”看着满屋的伤员,俞济时心情沉重每一次胜利都是以将士们的鲜血为代价的但他知道,为了保卫这片土地,这些牺牲是必要的回到指挥所,俞济时开…
阅读最新章节
黑暗的雨夜被鬼子的炮火和“板载”的嚎叫声撕裂。无数黑影如同潮水般涌向174旅坚守的一线阵地。雨水和泥泞并未能阻挡小鬼子的疯狂,反而激起了他们嗜血的凶性。
“打!”随着各级军官嘶哑的怒吼,第七十四军断后部队的阵地上,残存的火力点同时喷吐出复仇的火焰。
捷克式轻机枪急促的点射声,民二四式重机枪沉闷持续的咆哮,中正式步枪略显稀疏但精准的射击声,以及手榴弹沉闷的爆炸声,瞬间交织成一片死亡的乐章。冲在最前面的鬼子兵如同被割倒的麦子,成片地倒在泥泞之中。
但鬼子的攻势并未因此停滞。后面的鬼子踏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嚎叫着冲锋。他们的歪把子轻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也开始猛烈还击,子弹如同泼水般扫过国军阵地,打得泥土飞溅,工事木屑纷飞。不时有国军士兵中弹倒地,但立刻有人补上他的位置。
俞济时蹲在174旅前沿指挥所的一个加固了的观察哨里,通过望远镜紧盯着战况。雨水模糊了镜片,他不断地擦拭着。他能看到鬼子如同蚂蚁般涌来,也能看到自己的士兵在绝境中爆发出的顽强。
“告诉朱旅长,一线阵地坚守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后,按计划向二线阵地转移!迫击炮,集中火力打鬼子后续梯队,延缓他们的增援!”俞济时对着电话低吼,他的声音在炮火的轰鸣中依然清晰。
命令迅速传达。一线阵地上,官兵们利用之前精心构筑的工事和雷区,顽强地阻击着鬼子。尤其是那些布置巧妙的机枪暗堡和交叉火力点,给冲锋的鬼子造成了巨大杀伤。冷枪组的士兵们则隐藏在废墟和弹坑中,用精准的射击,重点“照顾”鬼子的军官和机枪手。
十五分钟在激烈的交火中仿佛格外漫长。当预定的时间一到,一线阵地的部队立刻按照演练过的程序,依托交通壕,交替掩护,迅速向后方第二道防线撤退。他们撤退时并未慌乱,甚至还布设了一些简易的诡雷和障碍物。
鬼子很快发现了一线阵地的抵抗减弱,嚎叫着冲上了空无一人的阵地。然而,等待他们的是预设的诡雷和从二线阵地射来的更加密集的子弹。
“八嘎!支那人狡猾狡猾的!”亲自在前线督战的片野定见大佐气得脸色铁青。他原本以为中国军队是溃败,没想到撤退得如此有章法,而且抵抗依旧顽强。
“命令炮兵,延伸射击!步兵,继续进攻!不要给支那人喘息的机会!”片野挥舞着军刀,歇斯底里地吼道。
鬼子的炮火开始向二线阵地覆盖。但第七十四军的二线阵地工事更加坚固,而且纵深更大。官兵们躲在防炮洞里,听着外面地动山摇的爆炸,默默计算着时间。
炮火一延伸,鬼子步兵的冲锋又开始了。
同样的过程再次上演。顽强的阻击,精准的冷枪,适时的后撤。每一次后撤,第七十四军都会让鬼子付出相当的代价,而自身则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有生力量。
俞济时在指挥所里,不断根据战报调整着部署。他命令172旅派出的小股袭扰部队,在侧翼不断制造动静,开枪、放火、吹冲锋号,让鬼子疑神疑鬼,不敢全力投入正面进攻。陆胜的预备队则如同救火队,哪里出现险情,就立刻增援上去,用凶猛的反冲击将突入阵地的鬼子小队消灭或击退。
战斗从深夜持续到黎明,雨渐渐停了,但天色依旧阴沉。第七十四军的断后部队已经后撤了三条防线,虽然节节抵抗,但整体防线并未崩溃,反而像一根富有弹性的橡皮筋,在不断后撤中消耗着鬼子的锐气和兵力。
片野联队追击的势头明显被迟滞了。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而且始终无法捕捉到第七十四军的主力进行决战。
“军座,王师长来电,51师主力已安全脱离接触,正在向苏州转进。”通讯兵报告。
“冯副军长来电,军直属部队和重伤员已抵达昆山附近,正在安排渡河。”
好消息接连传来,让指挥所里压抑的气氛稍微缓解了一些。这意味着,断后部队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命令各部队,准备向最后阻击阵地转移!炮兵,打完所有炮弹,然后立即破坏火炮,人员撤离!”俞济时下达了新的命令。他知道,是时候准备最后的脱离接触了。
第七十四军残存的火炮发出了最后的怒吼,将剩余的炮弹毫无保留地倾泻到鬼子密集的区域,炸得鬼子人仰马翻。炮击结束后,炮手们含着泪,用锤子砸坏炮闩,用炸药炸毁炮架,然后背上步枪,默默地加入步兵的行列,向最后预定阵地撤退。
上午八时左右,断后部队主力收缩到了最后一道预设阻击阵地——位于一条小河对岸的一片丘陵地带。这里地形相对有利,桥梁已经被工兵爆破,只剩下残骸。部队可以依托丘陵组织防御,一旦需要撤离,也可以利用复杂地形迅速分散。
鬼子追到河边,被湍急的河水和对岸密集的火力所阻,一时难以渡河。片野联队连续进攻受挫,兵力损失也不小,锐气已失,不得不暂时停下来,重新集结兵力,调集船只和架桥设备。
利用这宝贵的喘息时间,俞济时命令部队抓紧时间休整,清点人数,分配最后的口粮和弹药。
情况不容乐观。经过一夜的激战和撤退,58师断后部队能战斗的人员已经不足两千,弹药也所剩无几,平均每支步枪只有十几发子弹,手榴弹几乎用光。
俞济时在张铁柱的护卫下,巡视着最后一道防线。他看到士兵们疲惫地靠在战壕里,很多人身上带着伤,军装破烂不堪,脸上混合着泥污、血渍和硝烟,但眼神却异常坚定。看到军座到来,士兵们纷纷挣扎着站起来敬礼。
“弟兄们,辛苦了!”俞济时看着这些追随自己血战余生的将士,喉咙有些发堵,“我们挡住了鬼子!前面的弟兄们已经安全转移了!你们,都是好样的!是我们第七十四军的英雄!”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实的肯定。士兵们看着和他们一样浑身狼狈、眼窝深陷的军长,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自豪。
“军座,我们还能打!”一个胳膊缠着绷带的老兵嘶哑着说道。
“对!鬼子敢过来,就跟他们拼了!”
士兵们纷纷附和,士气并未因困境而低落。
俞济时重重地点了点头:“好!都是铁打的汉子!但是,我们现在任务已经完成,不能再做无谓的牺牲了。传我命令,各部队以营连为单位,分批撤离阵地,向安亭方向转移!记住,分散行动,利用地形隐蔽,我们在安亭汇合!”
最后的撤离命令下达了。部队开始有序地、悄无声息地撤离最后阵地,化整为零,消失在江南水乡错综复杂的河网、村庄和田野之中。
俞济时在警卫营的护卫下,是最后一批撤离的。他站在丘陵上,最后望了一眼那片曾经浴血奋战的阵地,以及河对岸影影绰绰的鬼子身影,然后毅然转身,融入了撤退的洪流。
片野联队费尽周折渡过小河,占领了空无一人的丘陵阵地时,早已失去了第七十四军主力的踪影。他们得到的,只是一片焦土和无数同伴的尸体。
第七十四军的淞沪之战,至此画上了一个惨烈而又不失体面的句号。
在向安亭转进的路上,俞济时遇到了同样率领残部撤退的王耀武。两位主官相见,百感交集。王耀武的51师损失同样惨重,但骨干尚存。两人简单交流了情况,决定尽快收拢部队,向吴福线转进。
沿途的景象触目惊心。溃退的散兵,逃难的百姓,被遗弃的物资,以及不时出现的鬼子飞机扫射轰炸……整个撤退路线一片混乱和悲凉。第七十四军虽然也损失巨大,但得益于俞济时果断的断后和周密的计划,建制尚存,撤退相对有序,成为了混乱洪流中一股相对稳定的力量。
数日后,第七十四军残部陆续抵达安亭、昆山一带,开始收容溃兵,整顿队伍。清点下来,全军自九月初组建参战,至十一月初撤离,历时两月,伤亡超过百分之六十,许多部队营、连级军官损失殆尽,武器装备损失惨重。
然而,这支军队的魂魄并未被打散。在俞济时、王耀武等将领的竭力维持下,部队很快稳定下来。那些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老兵,眼神中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更带着对鬼子的刻骨仇恨和一种属于精锐的沉稳。新补充的士兵在经过淞沪炼狱的洗礼后,也迅速成长起来。
在安亭一个临时设立的军部里,俞济时看着下面报上来的各级军官名单和部队现状报告,心情沉重,但也有一丝欣慰。沉重的是巨大的牺牲,欣慰的是,第七十四军的骨头还在,魂还没丢。
“军座,战区嘉奖令。”副参谋长李瀚卿送来一份电报。
俞济时接过一看,是顾祝同表彰第七十四军在淞沪会战中作战英勇,尤其嘉奖其撤退阶段断后有功,命令其撤至后方休整补充。
嘉奖令只是纸面文章,俞济时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如何让这支伤痕累累的军队尽快恢复元气。
“给战区发报,详陈我第七十四军损失情况,请求优先补充兵员、武器弹药、被服药品。”俞济时对李瀚卿说道,“同时,以军部名义下发命令,各部队就地休整,收容溃兵,严格纪律。以现有老兵为骨干,重建各级建制。我们要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把我们的骨头重新接起来,把我们的刀重新磨快!”
他的目光投向西方,那里是南京的方向。他知道,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但他相信,经过淞沪血火淬炼的第七十四军,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会倒下。这支“抗日铁军”的威名,才刚刚开始书写。而他俞济时,也将带着对历史的知晓和属于这个时代的责任,继续带领这支军队,在更加艰难险峻的道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