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铁骑(李成梁梁寒雁)最热门小说排行榜_免费热门小说辽东铁骑(李成梁梁寒雁)
《辽东铁骑》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李成梁梁寒雁是作者“有趣的車前子”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万历八年冬,努尔哈赤亲手将祖父的骨灰撒进浑河时,李成梁正在百里外的校场上,一箭射穿了叛将的咽喉。寒铁般的辽东大地,从来只信奉一个法则:弱肉强食。李成梁,年近四十仍不得志的将门之后,在妻儿啼饥号寒的困顿中,终于等来了命运的转折。凭借一场雷霆般的夜袭,他踏入军界,从此开启了镇守辽东三十年的传奇。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故事。他是大明的北境长城,组建威震天下的“辽东铁骑”,以赫赫战功赢得“太傅”尊荣;他也是权谋深沉的边帅,虚报战功,纵容甚至亲手扶持了那个名叫努尔哈赤的建州少年,将一头猛虎养在卧榻之侧。虎父无犬子。长子李如松,更是青出于蓝。平宁夏哱拜之乱,他水淹孤城;跨过鸭绿江援朝抗日,他在平壤城下以火炮轰碎倭寇胆魄,在碧蹄馆的血战中以寡敌众。他将李家将门的勇武与荣耀推至顶峰,最终却如流星般陨落,战死浑河,马革裹尸。当李成梁以九十高龄在京师寂然病逝,他守护一生的帝国已是千疮百孔。他死后不过一年,努尔哈赤便建立后金,向大明亮出屠刀。这是一部属于将军、铁骑与烽火的史诗,也是一曲关于忠诚、野心与家族传承的悲歌。看李家父子如何用热血与权谋,在帝国的边疆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看他们亲手…
《辽东铁骑》是作者“有趣的車前子”的代表作,书中内容围绕主角李成梁梁寒雁展开,其中精彩内容是:”“在!”“传令给如柏、如梅,让他们把手头招募的健儿再筛一遍,只要敢玩命的,饷银再加一成!告诉方先生,之前那份请求增拨五千副棉甲、三百门虎蹲炮的详文,用本帅的名义,直接递送内阁高阁老处!”亲兵领命而去。李成梁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任由冰冷的空气涌入。辽阳城的灯火在夜色中零星闪烁,更远处,是吞噬一切的漆…
免费试读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炬,扫过众人:“都给本帅听好了!从今往后,辽东的规矩,就是我李成梁的规矩!以攻代守,寇掠如火!我要让土蛮、泰宁、朵颜这些杂碎,听到我李字大旗的风声,就浑身发抖!谁要是跟不上,现在就脱下这身官袍,滚出辽阳城!”
“末将等誓死追随大帅!”众人心头一凛,齐声应道。
就在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亲兵统领低声禀报:“大帅,京师密信,八百里加急。”
李成梁眉头微动,接过那个用火漆密封的小竹筒,挥手让众人退下。他捏碎火漆,抽出里面的纸条,只看了一眼,瞳孔便微微一缩。纸条上只有寥寥数字:“徐阶致仕,高拱秉政,锐意边事。”
他沉默片刻,将纸条凑到烛火上点燃,看着它化为飞灰。高拱……这位昔日的帝师,以强硬干练著称,如今独掌内阁大权,对边镇将领会是何等态度?是福,是祸?
“来人。”
“在!”
“传令给如柏、如梅,让他们把手头招募的健儿再筛一遍,只要敢玩命的,饷银再加一成!告诉方先生,之前那份请求增拨五千副棉甲、三百门虎蹲炮的详文,用本帅的名义,直接递送内阁高阁老处!”
亲兵领命而去。李成梁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任由冰冷的空气涌入。辽阳城的灯火在夜色中零星闪烁,更远处,是吞噬一切的漆黑旷野。朝堂的风向变了,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更快地壮大自己。高拱的支持,或许是他打破辽东旧有格局,真正建立起绝对权威的关键。
紫禁城,文渊阁。
烛火通明,映照着新任首辅高拱清癯而严肃的面容。他放下手中李成梁那封言辞恳切又暗含杀伐之气的请求拨付军械的详文,又拿起旁边一份来自宣大总督王崇古的紧急奏报。
“元翁,”坐在下首的次辅张居正轻声开口,他面容白皙,眼神沉静,与高拱的锐利形成鲜明对比,“王崇古所奏,把汗那吉来降,事关重大。俺答年迈,其妻一克哈屯钟爱此孙,若能善加抚恤,或可借此契机,暂缓北疆百年烽火。”
高拱用手指敲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响声,这是他沉思时的习惯。“李成梁这边要钱要粮要军械,是要把辽东变成对蒙古人的砧板;王崇古和你却想跟俺答握手言和。”他抬起眼,目光如电,“叔大,你不觉得矛盾吗?”
张居正微微欠身:“元翁,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辽东与宣大,情势迥异。李成梁需雷霆手段以立威靖边,此乃辽东现状使然。而把汗那吉来降,是千载难逢之机,若能促成封贡,使俺答部称臣纳贡,则宣大至甘肃漫长边线,可享数十年太平,朝廷便能腾出手来,整顿吏治,清丈田亩,充盈国库。此乃大局。”
“大局?”高拱哼了一声,“你说得轻巧!朝中那些御史言官,最擅长的就是扣帽子!‘媚虏’、‘资敌’、‘养虎为患’!到时候口水都能把我们淹死!”
“所以需要元翁乾纲独断!”张居正语气坚定,“此事利大于弊,纵有流言蜚语,于国于民有利,便当力行。关键在于,如何安置把汗那吉,既显天朝恩威,又能牵制俺答。”
高拱沉吟不语,目光再次扫过李成梁的请饷文书,又看看王崇古的奏报,脑海中飞速权衡着。他知道张居正说得有道理,与俺答达成和议,带来的战略利益是巨大的。但李成梁在辽东的攻势,同样不能停,甚至要加强!唯有保持对蒙古其他部族的强大军事压力,才能让俺答更加意识到与明朝和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