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木正居朱祁镇免费小说大全_在哪看免费小说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木正居朱祁镇
小说《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新书正在积极地更新中,作者为“天使加百璃”,主要人物有木正居朱祁镇,本文精彩内容主要讲述了:又名:《开局土木堡,我百岁老大爷稳坐朝堂》《大明:我苟成首辅,天幕却向朱元璋剧透我是权臣》好消息:我叫木正居,穿越大明,六元及第,辅佐六朝,成了权倾朝野的五朝首辅兼三朝帝师。坏消息:这代皇帝是个要去土木堡当留学生的二百五。更坏的消息:我的所有骚操作,都被天幕直播给了开国太祖朱元璋!…木正居原以为这辈子就是搞搞权谋,给朱家打工赚福报,顺便享受养老生活。可惜,总有人逼他加班。他想喝茶,皇帝朱祁镇非要去土木堡“留学”。木正居只好放下茶杯,让他明白什么叫“三朝帝师的权威”木正居想赏花,天幕却直播他当年忽悠朱棣“靖难”。木正居(满脸确信):“清君侧,奉天靖难,你就是太宗!”朱棣(虎躯一震):“先生真乃神人也!”木正居想睡觉,学生于谦跑来问他为何变得冷血。木正居(白眼一翻):“孩子,不玩权术,我拿什么护你这种愣头青?”百官:“木公不出,奈苍生何!”瓦剌留学生:“太傅,救我!”天幕另一头的朱元璋看着木正居忽悠他儿子朱棣造反,气得发抖:“好你个朱老四!反了天了!不对,先给咱查!把这个木正居给咱绑来当丞相!”“谁跟咱抢,咱跟他急!”朱棣:不是,冒出个天幕剧透就算了,爹你跨时空抢人是不是有点不讲武德?!…
最具潜力佳作《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赶紧阅读不要错过好文!主人公的名字为木正居朱祁镇,也是实力作者“天使加百璃”精心编写完成的,故事无删减版本简述:他们刚刚还在为“六元及第”这四个字感到震撼与些许的不服。可转眼间,人家随手丢弃的几句“谬论”,就被当今陛下奉为圭臬,用来抽他们所有人的脸。这种感觉,比直接输了科考,还要让人难受。而那些北方籍的官员,则在最初的狂喜之后,心中升起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
免费试读
奉天殿前,所有官员,无论文武,无论南北,都被朱元璋这番毫不留情的痛骂给镇住了。
尤其是那些南方籍的官员,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他们刚刚还在为“六元及第”这四个字感到震撼与些许的不服。
可转眼间,人家随手丢弃的几句“谬论”,就被当今陛下奉为圭臬,用来抽他们所有人的脸。
这种感觉,比直接输了科考,还要让人难受。
而那些北方籍的官员,则在最初的狂喜之后,心中升起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
他们看到了希望。
看到了一个能够代表他们,甚至超越所有南方士子的身影。
可这希望,却又如此遥远。
这天幕上说的是未来的事,这个叫木正居的北方妖孽,现在又在何方?
就在这时,天幕上的画面再次变幻。
那间简陋的书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洪武三十年”那场春闱的榜单。
那份刺眼的,没有一个北方人名字的榜单,又一次被挂在了天上。
下方,是无数北方士子跪地痛哭,以头抢地的悲怆画面。
屈辱。
极致的屈辱感,再次涌上所有北方官员的心头,包括那些正在仰观天幕的北方士子。
朱元璋的脸色也再次沉了下来。
夸了半天,怎么又把这事儿给翻出来了?
这不是在打咱的脸吗?
然而,天幕上的文字,却话锋一转。
南北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非一日之寒,亦非一代人所能扭转。
强行要求北方士子与南方士子在同一张试卷上分高下,本身就是一种不公。
洪武大帝用雷霆手段维护了科举的“程序公正”,却无法解决“结果不公”的根本矛盾。
这个问题,成为了他当年最大的心病之一。
朱元璋的瞳孔猛地一缩。
心病?
没错,就是心病!
他仿佛能预感到,未来那个束手无策的自己,心中是何等的憋屈与愤怒。
咱打下了这么大一个江山,连元人都被咱赶回了老家,难道就拿这些读书人的破事没办法了?
天幕下的百官,也都屏住了呼吸。
他们意识到,这天幕,是要给出答案了。
给出一个连洪武大帝都解决不了的难题的答案。
然而,这个困扰了数代人的死结,对于那位未来的传奇首辅而言,解法,却异常简单。
当他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他只用了一策,便让南北双方,皆无话可说。
画面再次回到了那间书房。
依旧是那个木正居,只是此时的他身着一身翰林学士官袍,气质变得更加内敛,似乎是在批阅一份学生的文章。
天幕特意给了一个纸张的特写。
那上面写的,正是关于“科举取士,南北失衡”的策论。
历经两次殿试的木正居看完,只是淡淡提笔,在文章的末尾写下了几字。
没有长篇大论。
没有引经据典。
只有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粗暴的八个大字。
南北分卷,按额录取。
轰!
这八个字,狠狠地劈在了奉天殿前每一个人的天灵盖上。
尤其是那些品阶较低的官员和翰林院的年轻学士。
他们愣住了。
“南……北分卷?”
“按名额录取?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说……南北两边,各考各的?各取各的?”
“这……这怎么行!科举取士,自当以才学为准,岂能因地域而异?这岂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
他们还停留在“规矩”和“公平”的表面,无法理解这八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权衡之术。
而能理解其深意的,多是六部九卿这些朝堂重臣。
户部尚书的算盘仿佛在脑子里打得噼啪作响,他失声喃喃:“不算总账,算分账……这……这……”
礼部尚书,那位负责科举事务的老臣,在最初的惊愕过后,浑身剧烈地颤抖起来。
他猛地抬起头,“不对!不是乱了规矩!是……是创造了新的规矩!”
“他没有说北方的卷子写得不好,也没有说南方的阅卷官偏心!而是绕开了这个死结!”
“他承认差距!但他不比了!”
“我录取我的,你录取你的!大家各玩各的!”
“这样一来,北方士子有了盼头,不会再闹事!南方士子保住了自己的名额和体面,也不会有怨言!”
“朝廷得到了稳定,还能从北方选拔出足够的人才去治理北方!”
“天啊……天啊!一策三得!不!一策数得!这……这是何等经天纬地之才!”
这位祖籍北方,体会过北方科举之难的老尚书说到最后,竟是老泪纵横,对着天幕的方向,遥遥一拜。
最后是龙椅前的朱元璋。
百官的议论,尚书的惊叹,他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心中却同样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看到的,已经不是什么科举,什么南北之争了。
他看到的,是平衡!
是帝王心术的权衡!
这个叫木正居的少年,他根本就不是在解决一个科举问题。
他是在用科举这个工具,来平衡整个帝国的政治版图!
承认南北差异,再用制度去弥合这种差异。
给北方的失意者希望,让他们有上升的通道,从而死心塌地地为朝廷卖命。
安抚南方的既得利益者,不触动他们的蛋糕,让他们继续保持优越感,为朝廷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两边都不得罪。
两边的好处,他全都要!
这是何等老辣的政治手腕!
这他娘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想出来的东西?
朱元璋感觉自己的后心,凉飕飕的。
他想起了胡惟庸。
胡惟庸也会玩弄权术,拉帮结派,但他玩的,是阴谋。
而这个木正居,他玩的是阳谋!
是堂堂正正摆在台面上,让你明知道他的目的,却又不得不拍手叫好,心服口服的阳谋!
因为他这一策,对所有人都好,但最大的受益者,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
朱元璋的呼吸,开始变得粗重。
他看了一眼身旁同样被震撼到无以复加的太子朱标。
一个念头,如同疯长的野草,在他心中不可遏制地升腾起来。
废相?
咱为什么要废相?
胡惟庸是个“废物”,不代表丞相这个位子是废物!
是咱没找到对的人!
如果……
如果咱的丞相,是这样一个妖孽……
如果咱的标儿,未来能有这样一个“首辅”来辅佐……
朱元璋猛地转过身,一把抓住身边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的衣领。
“给咱查!”
“动用咱大明所有的力量!去给咱查!”
“这个木正居,他现在在哪!他是谁!哪怕在地里也得给咱刨出来!”
朱元璋一口气说完后,不等锦衣卫指挥使回答就又扭头对着朱标补充道:
“标儿,给咱记下!”
“洪武三十一年,春,恩科!”
“到时候,咱要亲自当这个主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