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 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什么
-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 4、读书有三道,谓心到,眼到,口到是什么意思急用
-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是什么意思?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一、原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三、出处
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
扩展资料: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循序渐进的意思是: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什么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这句话强调的是读书需要专心致志,心、眼、口都要用到。其中“心”指的是心思集中,“眼”指的是目光专注,“口”指的是认真诵读。
《读书有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扩展资料: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训学斋规》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读书有三道,谓心到,眼到,口到是什么意思急用
读书的三到是指在读书时要做到:心、眼、口都到位,言下之意是指读书的时候要一边放心思去想,还要一边用眼看,同时嘴上要读出来,从而对你阅读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同步关注,以加强对学习的记忆效果.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
出处:本词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意境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扩展资料
其它读书方法:
毛泽东的读书方法,主要是“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每一本书反反复复读几遍,还在书上作注解。
鲁迅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即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于难以读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看懂为止。三是专精,以泛览为基础,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深入的研究下去。四是活读,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苏步青的读书方法,要多读,精读,第一遍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认为读书不在多,在精。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厚薄法”,分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即抓住书中的要点,对书中的内容掌握透彻,就是由厚到薄,对书中的内容加注解,补充参考资料,就是由薄到厚。
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一是抄读法,边读边抄,在抄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书的理解。二是慢中求快法,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是什么意思?
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扩展资料: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读书有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