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无锡学院多少分录取
- 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22分数线
- 3、无锡太湖学院2022年录取分数线
- 4、无锡学院二本录取分数线
- 5、无锡学院录取分数线2022
- 6、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无锡学院多少分录取
无锡学院498分录取。
1、2021年无锡学院在海南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57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7451。
2、2021年无锡学院在山东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98分,对应的录取位次162453。
简介。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2002年5月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2021年2月2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同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为无锡学院的函,同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为无锡学院。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17亩,建筑总面积33.5万平方米;设有14个教学单位,开设42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570人,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留学生近300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400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无锡学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22分数线
202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不同省份的录取分不同,具体如下:
1、湖北省:历史类452分、物理类395分。
2、河南省:理科416分、文科423分。
3、安徽省:理科370分、文科472分。
4、重庆市:历史类449分、物理类435分。
5、广东省:历史类455分、物理类434分。
2022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第二阶段专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普通类(历史等科目类):220分。
普通类(物理等科目类):220分。
美术省统考(历史等科目类):文化305分/专业160分。
美术省统考(物理等科目类):文化305分/专业160分。
编导省统考(历史等科目类):文化415分/专业130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太湖学院2022年录取分数线
文科录取批次本二批422分,理科录取批次本二批413分。
无锡太湖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综合性、多学科的本科普通高校,是江苏省无锡市重点建设的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2002年成立的江南大学太湖学院。2011年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无锡太湖学院,成为江苏省第一所转设的民办本科高校和无锡市第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
无锡学院二本录取分数线
2022无锡学院在江苏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499分,历史类录取分数线为512分;无锡学院在江西理工类录取分数线为501分,文史类录取分数线为528分。
无锡学院(Wuxi University),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支持办学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2002年5月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2021年2月2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同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为无锡学院的函,同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为无锡学院。
无锡学院录取分数线2022
2022年无锡学院录取分数线:
1、江苏特招线为物理类501分,历史类533分;
2、2021年无锡学院在湖南的历史类录取最低分是517分,录取位次24485名;物理类录取最低分是499分,录取位次82748名。
无锡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支持办学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2002年5月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2021年2月2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同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为无锡学院的函,同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为无锡学院。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17亩,建筑总面积33.5万平方米;设有14个教学单位,开设42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570人,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留学生近300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400余人。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招生,是指高校通过国家教育考试或者国家认可的入学方式选拔录取本科、专科学生的活动。
高校、高级中等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高中)、招生考试机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招生工作人员、考生等,在高校招生工作过程中,违反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高等教育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认定及处理,适用本办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2022年,普通类二段录取的最低分为363分,位次为446644。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1959年3月原国家农机部创办的无锡农业机械制造学校。1979年3月更名为江苏省无锡机械制造学校。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隶属江苏省教育厅。是一所国有公办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同时也是国家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坐落于美丽的太湖之滨——江苏省无锡市。
学校现有中桥、太湖两个校区。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2个、首批国家示范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高校品牌专业2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品牌与特色专业8个,全国机械行业品牌与特色专业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