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秦国历代王上及姓名
- 2、秦国大帝之黑色裂变是什么意思
- 3、秦国历史帝王表
- 4、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伟大的皇帝?
- 5、六国帝王列表
- 6、秦始皇的贡献有哪些
秦国历代王上及姓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一个诸侯王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前221~前207)。秦国历代国君姓名及顺序:1、秦非子,嬴非(秦嬴),公元前888年—公元前858年。
2、秦侯,未详其名,公元前857年—公元前848年。
3、秦公伯,嬴公伯,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45年。
4、秦仲,嬴秦仲,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
5、秦庄公,嬴其,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
6、秦襄公(立为诸侯),嬴秦开,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
7、秦文公,名未详。
8、秦静公(秦竫公),未即位。
9、秦宪公(秦宁公),嬴立,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
10、秦出子,嬴曼,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11、秦武公, 嬴说,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12、秦德公,嬴嘉,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13、秦宣公,嬴恬,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14、秦成公,嬴载,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15、秦穆公(秦缪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16、秦康公,嬴罃,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17、秦共公,嬴稻/嬴貑,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18、秦桓公,嬴荣,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19、秦景公,嬴石,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20、秦哀公(秦毕公/秦㻫公),嬴稷,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21、秦夷公,未即位。22、秦惠公,嬴宁,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2年。23、秦悼公,嬴盘,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77年。24、秦厉共公(秦剌龚公/秦利龚公),嬴刺,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
25、秦躁公(秦趮公),嬴欣,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26、秦怀公, 嬴封,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27、秦灵公(秦肃灵公),嬴肃,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28、秦简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29、秦惠公,嬴仁,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30、秦出公(秦少主),嬴昌,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31、秦献公(秦元献公/秦元王),嬴师隰/嬴连,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32、秦孝公(秦平王),嬴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33、秦惠文王(秦惠王),嬴驷,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公元前324年改元)。34、秦武王(秦悼武王/秦武烈王),嬴荡,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35、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则/嬴稷,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36、秦孝文王 ,嬴柱/赵柱,公元前250年。
37、秦庄襄王(秦庄王),秦异人/嬴楚,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38、秦始皇,(秦始皇帝),嬴政/赵政(正)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21年。39、秦二世,胡亥,公元 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秦国大帝之黑色裂变是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秦人崇尚黑色,以黑色代表秦国。裂变是物理变化同时放出巨大能量,比如说原子弹爆炸就是铀原子核裂变的结果。所以用裂变来代表秦国迅速的强大。这也是这部小说所要讲述的故事的宗旨。
秦国历史帝王表
君王名 在位年数 在位年份
1.秦嬴 约40 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
2.秦侯 10 公元前857年—公元前848年
3.秦公伯 3 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45年
4.秦仲 23 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
5.秦庄公 44 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
6.秦襄公 12 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
7.秦文公 50 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
8.秦宪公 12 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
9.秦出子 6 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
10.秦武公 20 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
11.秦德公 2 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
12.秦宣公 12 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
13.秦成公 4 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
14.秦穆公 39 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15.秦康公 12 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
16.秦共公 4 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
17.秦桓公 28 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
18.秦景公 40 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
19.秦哀公 36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20.秦惠公 9 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2年
21.秦悼公 15 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77年
22.秦厉共公 34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
23.秦躁公 14 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
24.秦怀公 4 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
25.秦灵公 10 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
26.秦简公 15 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
27.秦惠公 13 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
28.秦出公 2 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29.秦献公 23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30.秦孝公 24 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31.秦惠文王 27 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
32.秦武王 4 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33.秦昭襄王 56 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34.秦孝文王 1 公元前250年
35.秦庄襄王 3 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36.秦始皇 26 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21年
扩展资料:
秦国君主是中国先秦时期秦国的君主。自非子始,止于秦始皇。秦国于公元前770年建国,共经历三十几代君主。在这些君主的经营下,秦国从最初的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发展成了最终横扫六国、统一华夏的大一统国家。
其中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进而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于公元前770年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使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则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了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国,使秦国从此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秦昭襄王则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灭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即位,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国君主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伟大的皇帝?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千古一暴”,那不如先看看他到底有哪些“暴”。现在流行于世的主要有“孟姜女哭长城”,事因秦始皇修长城,使得人家丈夫牺牲了,结果后来的“伟大”的文学家们极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学水平加以修饰“秦始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暴君”。而其实人家当时也只不过是对七国北方边境的主要要塞修建一定的防御工事,其目的也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对边境的侵扰和对中原的威胁。长城给后来的国家挽回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其战略作用是不用质疑的。甚至是从此以后的封建王朝都不得不顺着秦始皇的路子,依靠长城抵御外敌几千年,一直到腐朽的清朝。至于个人的牺牲,就是在现在这么发达的时代,科技如此的进步,机械如此的发达,也无法避免在修建工事的时候出现个人的牺牲和死亡,更不要说在哪遥远的几千年前。而后就是有关一段某某人在某个地方的石板上刻了一段咒骂秦始皇的话,结果被屠村了。这个事情吧,本身就值得商榷,还不知道存不存在呢。而除了这点小把柄似乎也看不出秦始皇在其他那些方面残暴无仁了。 再看看后来的那些不可以一世的君王,动不动灭九族,屠城之类的不可胜数。然后秦始皇被骂的就是苛政了,其实在那个百花齐放,胜者为王,败则为寇的时代,秦始皇也不得不约束下他的国民。那个时候也就刚统一,大家“思想上”都还没有统一起来,不稍微的夺管束一下不行啊。而秦始皇当时的方针的宗旨可都是为着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目标去的,而且效果是不错的。如果说是对百姓不公平,倒不如说是打破和损害了当时的封建领主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至于前期的什么七国争霸,出现的牺牲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虽然也出现过大规模的死亡事件,但不能完全由他承担啊,那秦始皇会感觉真冤枉。
再说千古一帝,那就要看秦始皇给中国留下什么了。
首先,秦始皇是第一个在地理上统一中国的君王。以前也有不少的帝王统治的范围也不少,但是大部分地方是他管不了管不到的,人家只是说“归顺”。讲白了就是人家小一点,打不过你,我就向你低点头。秦始皇可是实实在在的统治了这些地区,这些地区可是必须听他的。而且你看要和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六个国家去拼,把人家给吞并了,那不说简简单单就能够实现的,起码你得有一定的能力吧,起码你要知人善任吧,起码你得经常加加班吧,起码你得是个敬业的帝皇啊。再看后面的皇帝都成啥样了,荒淫无道的,鱼肉百姓的,随便攻打一个城池也费九牛二虎之力,得把吃奶的劲是出来的,更不要说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国家了。后来的皇帝可以说,没有人可以在这方面和他比较的吧,世界上能够比较的也不多吧。而这个也只不过是他最低的一个政绩。
再看,秦始皇完善了封建统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是在制度上保证了一个国家的统一啊。没有制度这个上层建筑,你也就统治个中国三五十年就不错了,后面只能等着垮台。这个制度一建立,后面就是谁做皇帝就是真正的皇帝,没有什么六国七国再来和你争了,这为以后的皇帝省了多少心啊。这个制度你看一建立,好处是明显的,后面的朝代都直接COPY用了几千年。这个制度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规划得了的。这个制度的建立的贡献不小吧。
再看,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这个措施就更不得了了。几千年前秦始皇就把这个事情做了,还做好了。看看现在的欧洲,使了多大劲,还搞不好,还不得不被美国搞偷袭。现在的欧洲也知道货币统一的好处啊,可是人家秦始皇老人家几千年前就知道了。经济上的制度的同一最大的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加快了各地域间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从此是整个中国在经济上统一起来了。经济上的统一是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家的经济关系融洽,即使不是一家人,也得有多紧密啊。经济一旦统一,那经济的发展产生的规模效应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肯定要比之前快不知多少倍啊。经济发展了,文明能不发展?国家能不强大?经济的统一进一步巩固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这个贡献,秦始皇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以后的各个朝代了。然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世界第一并占据了大半个份额,并且持续了几千年。
再看,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这个就不得了了,就是这个措施使得世界上有个一个文明古国叫中国,使得中国的文化发展延续到现在,成为唯一还存在的文明国家,使得这个民族叫中华民族。不然现在中国应该是无数个或者好几个韩国啊、日本啊之类的弱小国家,中国的汉字就不知道要演化成几种汉语、日语了。文字的统一等文化措施,是这个中国在文化上开始统一起来,使得所有中国人开始在秦始皇统一的汉字上,发展延续中国文化,创造出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才有了以后的唐诗宋词,才有了中国无数的文学家,书画家。。。。几千万几亿人在一统的文化上的发展创造最终造就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如果没有这些措施,中国大部分的文化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像大部分消失的文化文明那样成为真正的历史和古迹。那今天的中国只不过是发展几百年的几十个几百个杂乱的文化小国。这是中国文化充满活力流传几千年至今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他文明为什么消失的根本原因。而一同的文化,也是中国延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从此不管换成什么朝代,中国还叫中国,汉字还是汉字的根本愿意。一同的文化是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而当今的欧洲之所以貌合神离,文化的差异是根本的和真正的原因,也是欧洲统一最大的阻碍。秦始皇留给中国的是对民族文化的统一和认同,这也是后来我们之所以叫我们为中国民族的根本原因。这是秦始皇最大的功绩。
看看秦始皇给中国留下的这些东西,如果没有秦始皇这样的强权人物,那中国得需要多少位伟大有魄力的帝皇来一步步推进这些改革。但是看看后来的皇帝,在历史的长河里,有没有再出现过一位如秦始皇般有为的帝皇呢。显然一位都没有,他们都只不过是占了秦始皇的便宜,所有该做的秦始皇一个人都做了,他们只不过坐享其成。秦始皇对中国进行的改革是相当彻底和全面的,如果在任何一个方面没有彻底或者实行,中国在历史中的发展都不会如此的顺畅。虽然秦始皇顺应了历史的趋势进行了改革,但是如果没有秦始皇,在历史长河里很难再有这么一个有为的帝皇来对中国进行彻底的改革。欧洲的查理大帝虽然统一了欧洲,但是也只不过是在地理上一时的统一了,现实也说明了欧洲分裂至今。在世界历史上也没有第二位帝皇可以和秦始皇媲美,这就是他“千古一帝”的原因。
而后朝对秦始皇的评价,就不是那么的光彩了。和其他人比较起来,和底层的贫苦民众比较起来,他们更加知道和理解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但是后面的朝代为了标榜自身的正统和“仁政爱民”把所有的黑帽子都扣到秦始皇一个人的头上去了。秦朝虽然在很短的时间里倒塌了,但并不是制度的原因,更多的是人祸,但秦始皇定下的改革措施却从此保留下来了。
六国帝王列表
皇帝是从秦国统一六国后开始的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秦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12年2、二世胡亥3年3、子婴l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汉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12年。
2、惠帝盈7年。
3、少帝(吕后专政)8年。
4、文帝桓23年。
5、景帝启l6年。
6、武帝彻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始元,l3年。
8、宣帝询本始,25年。
9、元帝爽初元,16年。
lO、成帝骜建始,26年。
ll、哀帝欣建平,6年。
12、平帝珩元始,5年。
l3、孺子婴居摄,3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新朝
新朝:公元9–25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更始,3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东汉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建武33年。
2、明帝庄永平l8年。
3、章帝炟建初l3年。
4、和帝肇永元17年。
5、殇帝隆延平1年。
6、安帝佑永初19年。
7、顺帝保永建l9年。
8、冲帝炳永加l年。
9、质帝钻本初l年。
lO、桓帝志建和2l年。
ll、灵帝宏建宁22年。
12、少帝辨光熹1年。
l3、献帝协初平32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三国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魏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黄初7年。
2、明帝睿太和13年。
3、齐王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奂景元6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曹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蜀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章武3年。
2、后主禅建兴4l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吴
吴:公元222–28O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权黄武31年。
2、会稽王亮建兴7年。
3、景帝休永安7年。
4、乌程候皓元兴l7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晋
西晋:265–316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泰始25年。
2、惠帝司马衷永熙17年
3、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4、憨帝司马业建兴4年。
东晋:317–4O2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2、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3、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4、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5、穆帝司马聃永和l7年。
6、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7、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隆安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年~
秦始皇的贡献有哪些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正),因生于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故又称赵政(先秦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人物简介
[1][2]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3]。出生于赵国国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秦始皇“祖籍”甘肃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上的两大千古谜团终于大白于世。)。
秦始皇(4张)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灭六国之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 秦阳陵虎符
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但却二世而亡。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其确立的一系列的制度,被历代沿用两千余年。正是因为他,中国的朝代才有了最初的模式,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渐趋完善。 秦始皇并不是像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载的是个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话,在《真秦始皇》和《秦始皇大传》这本书中有着详细的介绍。可以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
编辑本段人物身世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异人(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子楚),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赵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经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夫人的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赵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民间小说和影视剧将秦始皇描写为吕不韦的儿子,考虑到司马迁的政治立场,和被秦国灭亡的诸国百姓对秦始皇的不满情绪,不能排除传言为捕风捉影的编纂,但事过千年,谁是谁非,已经无从知晓,留下千古之谜!
登上王位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嬴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 秦皇诏令铜权
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进宫了。秦始皇日渐长大,于是他们就骗秦始皇,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他们搬到离秦始皇远的地方,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嫪毐难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 秦皇诏令铜权
竟敢惹我。”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告诉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备叛乱。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
秦夺九鼎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一直受许多国家保护,由九州上贡的铜所制。夏、商、周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就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东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东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秦兵攻打东周,赧王听东周公之言,以东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东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据说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鼎,但习惯上仍称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扫灭六国
秦始皇灭六国,在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秦始皇灭六国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功绩,而是秦 秦统一形势图
国上下七代皇帝(其中包括秦始皇)加起来的功绩,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如秦昭襄王:削弱赵国等诸侯国的势力……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在从未屠城的战争中,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总方针
秦始皇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先攻克成皋,沿黄河向东推进,撕开韩赵魏楚的联防。继而北上,切断韩魏联络,然后灭韩吞赵,伺机灭燕。
首称皇帝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 秦始皇
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人皇,人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 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暨寿永昌”
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编辑本段中央集权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机构
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整理经济、文化
书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
小篆(10张)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度同制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万下币,统一为圆
货币(3张)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尺(合今230厘米)为步,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改良货币制度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整治交通
从公元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车同轨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这方面,秦王朝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谓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淫泆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
制传国玺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大地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评价
如上的统一性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古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
编辑本段开疆拓土
南征百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就着手制定北讨匈奴、南平百越的战略。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秦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今天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其中,攻占番禺的这支秦军最为迅速。他们经九嶷要塞,顺北江而下,直达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占领了番禺。而进攻今广西地区越族人的两支大军,由于以屠睢为首的一些秦军军官采取歧视越人的政策,推行暴政,引起了越人的全面反抗。越人由于熟悉地形,善于爬山涉水,夜间偷袭秦军,扰得秦军苦不堪言。越人一度获胜,秦军粮道被断,供给不足,主帅之一的屠睢也被杀害。由于粮食匮乏、主帅被杀、数十万的秦军伤亡,使战争陷入了对峙阶段,前后相持达三年之久。 为了扭转兵力不足、粮草供给的困难局面,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监御史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由于灵渠总长仅34公里,工程的劳动量不大,秦军很快就完成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秦军的粮饷能够络绎不绝地运到岭南,为秦始皇完成岭南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击溃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瓯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留守的将士和移民,除少数与中原移民女子结婚外,其余多娶越女为妻。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为岭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秦平岭南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使越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它对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及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北击匈奴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 战国时期,居住在中国北部的匈奴,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占有今内蒙古、宁夏一带的广大草原地区。当时,中原各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匈奴经常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三十三年春,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市南)北出长城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出长城攻其西。匈奴败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因匈奴不断来攻,次年秋,秦始皇复命蒙恬军又北渡黄河,取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攻占阳山(今内蒙古乌加河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今乌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匈奴不敌,向北迁徙。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 可是大规模的徭役多数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 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
秦长城(4张)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 由于多年的战争,原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相当大的破坏,或因战争而年久失修;在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花相当大的人力来疏通河道,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总结
秦始皇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外,秦始皇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