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井的拼音是什么
- 2、井的拼音 井的拼音怎么读
- 3、“井”的笔顺是什么?
- 4、井 是什么结构的字?
- 5、井字的由来
井的拼音是什么
井的拼音是:jǐng。声母是j,韵母是ing,音调是第三声。
释义:
1、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水井。
2、形状像井的:天井。油井。
3、整齐、有秩序:井然。井井有条。
4、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5、姓。
扩展资料:
一、井的组词:
1、井口jǐngkǒu
上端装卸平台煤矿的入口和最接近的地区(例如地面井口罐笼装卸台或出车台等)。
2、水井shuǐjǐng
水井,主要用于开采地下水的工程构筑物。它可以是竖向的,斜向的和不同方向组合的,但一般以竖向为主,可用于生活取水、灌溉,也可用于躲避隐藏或贮存一些东西等。
3、油井yóujǐng
开采石油时用钻机从地面钻到油层的深井。一般要下钢套管,并在套管外壁与井壁间灌注水泥,以维护井壁及封闭含水层。
4、机井jījǐng
指用柴油机、电动机等作动力带动水泵抽水的井。大多是利用中层和深层地下水,一般用钻机打成。
二、引证解释:
1、形容整齐,有条理。
瞿秋白《赤都心史》三八:“蜘蛛结网,野蜂营窝,虽则条理井井,本能突显……然而人的构筑,胸中早有成竹,以此特异于昆虫。”
井的拼音 井的拼音怎么读
1、井拼音:[jǐng]。
2、井基本释义:
(1)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多砌上砖石:水井。一口井。双眼井。
(2)形状像井的东西:矿井。油井。竖井。探井。渗井。天井。
(3)古制八家为一井,后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乡井。市井。井邑。背井离乡。
(4)二十八宿之一。
(5)姓。
(6)形容整齐:井然。井井有条。
“井”的笔顺是什么?
“井”的笔顺是:横、横、撇、竖、
拼音:jǐng四角码:55000、部首:二总笔画:4部首外:2
98五笔:fjk86五笔:fjk郑码:bdn、统一码:4E95仓颉:tt笔顺:1132
井:基本解释
1、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水~。临渴掘~。
2、形状像井的:天、油。
3、整齐,有秩序:然、有条。
4、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扩展资料
常用词组
1、井底之蛙jǐngdǐzhīwā
身处井底而只看到一小片天的青蛙。比喻见闻狭窄、眼光短浅的人
2、井冈山JǐnggāngShān
位于江西省西南边境的山区,全境多千米以上山峰,1927年毛泽东在此建根据地
3、井灌jǐngguàn
打井灌溉农田
4、井架jǐngjià
矿井、油井等用来装置天车、支撑钻具等的金属结构架,竖立在井口。井架用于钻井或钻探时也叫“钻塔”
5、井井有条jǐngjǐng-yǒutiáo
形容整齐不乱,条理分明、他母亲做事井井有条
6、井孔jǐngkǒng
井的洞、坑或井筒
井 是什么结构的字?
井是单一结构的字。
一、井的释义
1、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多砌上砖石。
2、形状像井的东西。
3、古制八家为一井,后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
4、二十八宿之一。
二、组词
市井、枯井、井喷、乡井、坑井等。
扩展资料:
一、市井 [ shì jǐng ]
古指做买卖的地方。后用作街市的代称。
二、枯井 [ kū jǐng ]
干枯没有水的井。
三、井喷 [ jǐng pēn ]
油气井在钻进或生产过程中,地下的高压原油、天然气突然大量从井口喷出。
四、乡井 [ xiāng jǐng ]
指家乡。
五、坑井 [ kēng jǐng ]
坑道和矿井。
井字的由来
井(拼音:jǐng)是汉语常用字[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2]。井的古字形传统认为像水井周围的栏杆。“井”的基本义是指从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后来字义扩大,指凡是形状像井的事物,如:矿井、油井。古代因井设市,所以称人口集聚的地方为市井。先秦“井”字又指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由于“井田制”划分时,有章可循,分布整齐,所以“井”有条理分明的意思。
井[jǐng]
汉语文字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Eternal恒愽
井(拼音:jǐng)是汉语常用字[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2]。井的古字形传统认为像水井周围的栏杆。“井”的基本义是指从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后来字义扩大,指凡是形状像井的事物,如:矿井、油井。古代因井设市,所以称人口集聚的地方为市井。先秦“井”字又指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由于“井田制”划分时,有章可循,分布整齐,所以“井”有条理分明的意思,如:井井有条。
(基本信息栏主要参考资料:[3])
中文名
井
汉语拼音
jǐng
注音字母
ㄐㄧㄥˇ
平水韵部
上声二十三梗[4]
字级
一级(0077)[1]
快速
导航
详细释义古籍释义字形书法韵书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变流程图
“井”字始见于商代。传统认为甲骨文(图1)的“井”字模拟的是木料或石料围起来的井栏杆,当中空为井口。西周以后,“井”字当中多出一圆点,指井中有水,也可能表示汲水用的桶或罐子。[2]
有人认为,“井”字是商周奴隶社会时“井田制”的产物。奴隶主为了便于管理,将一里见方的土地,划为九个区,形状像“井”字。每区约一百亩地,八家各占一区,负责耕种收获。当中那一块为公田,劳务由八家共同负担。而在公田中央,掘有水井供八家灌溉农田,人畜饮用。[5]
河姆渡遗址水井复原图(左)与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水井(右)
还有人认为,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河姆渡遗址的一口水井来看,外围近圆形,里面是一个方形竖井。先民取用坑中的水,当坑内水源枯竭时,就在坑内向下挖成一竖井。为了防止井壁坍塌,挖井前先民先在坑中打入四排木桩,组成一个方形桩木墙,然后将排桩内的泥土挖出。排桩内顶还套了一个方形木框,其外观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画的形象。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现的两口水井底部也发现了木质“井”字形方框结构。由此可见,“井”字模拟的应是这种用于加固的水井方框支架,也即后来文献所称的“井干”。这个“井”字就像从很高的位置俯视下去看到的井底。[7]
西周中晚期,不加饰点的字形和加饰点的字形曾出现过分化写词的趋势,但最终没能成功。仅有一点之差的繁简二体却并行至东汉。汉代隶书(图8-11)开始右部一竖改为一撇。楷书从简,取中间无点的形式为规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