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歇后语焉得虎子上句是什么
- 2、焉得虎子的前一句是什么?
- 3、焉得虎子上一句
- 4、焉得虎子的上半句是什么?
- 5、“焉得虎子”的上一句是什么?
歇后语焉得虎子上句是什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筛子装水 —— 漏洞百出;漏洞多
鞋刷子脱毛 —— 有板有眼
长一只耳朵的人 —— 偏听偏信
前脚与后脚 —— 寸步不离
生气踢石头 —— 吃亏是自己;自己吃亏
膝盖上打瞌睡 —— 自己靠自己
疯狗咬人 —— 叼着不放
焉得虎子的前一句是什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三国志·吕蒙传》, 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也只需通过实践取得真知
焉得虎子上一句
焉得虎子:yan de hu zi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初中《中国历史》刻本第一册提到班超出使西域,至鄯善,夜袭匈奴营帐,班超对部属三十六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辞海》“不”字条持同样说法。 但查《后汉书,班超传》和《资治通鉴,汉纪》,班超原话均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那么“焉”字从何而来?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一卷。“不”字条云:‘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注明是在《三国演义》七十回,黄忠对刘封的谈话,改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但《太平广记》引《芝田录,李琢》记载:“徐州西三、四十里有雌虎暴,统军李琢曰:忠武军十万,启无勇士。有壮士跳出曰:某能除。遂抱持三子归。琢曰:常闻不探虎穴,焉得虎子。”《广记》是宋人作品,引文当在宋以前。
焉得虎子的上半句是什么?
不入虎穴.这是我国古代的一句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焉得虎子”的上一句是什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释义】不进入老虎的巢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呢。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做成事。
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比喻不亲身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近义词】亲临其境、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安知非福)
【反义词】胆小如鼠、胆小怕事
【典故】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而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东道主把班超奉为上宾。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他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
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