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大不捐(细大不捐是褒义还是贬义)

点击阅读全文

本文目录一览:

  • 1、细大不捐的意思 细大不捐的解析
  • 2、“贪得务多,细大不捐”是什么意思
  • 3、成语“细大不捐”的意思
  • 4、“细大不捐”什么意思?
  • 5、细大不捐
  • 6、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什么意思?

细大不捐的意思 细大不捐的解析

1、细大不捐,汉语成语,意思是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2、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3、用法: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包罗一切。

4、细:微,小;捐:舍弃。

“贪得务多,细大不捐”是什么意思

贪多务得:贪:求多;务:务必。原指学习上务求尽多地获得知识。后泛指对其他事物贪多并务求取得。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译文: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是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写国子先生解析进学正义,向诸生陈明形势,正面得出“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的结论;

第二段写学生进行辩解,以先生在“学”“言”“文”“行”四个方面的努力、成就与自身遭遇对照,先扬后抑,驳斥先生的结论;

第三段写先生再作自我解嘲,针对学生之意申说发挥,表明随意而安的态度,对朝廷隐含讥刺。文章构思别出心裁,语言新颖形象,在技巧上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用韵等形式,又加以革新改造,富于整饬之美。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学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贪多务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大不捐

成语“细大不捐”的意思

细大不捐

解释

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都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包罗一切。

“细大不捐”什么意思?

细大不捐 [ xì dà bù juān ]释义: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造句:

面对中考试卷的“前120分”,志在必得,细大不捐;“后30分”多多益善,失不足惜。

这家储蓄所,营业员对储户热情周到,细大不捐,所以每日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这家储蓄所,营业员对储户热情周到,细大不捐,所以每日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对此,监察机关直指庆亲王”细大不捐”,大钱不怕多,小钱不嫌少。

此时的局势已经很紧张了,可以是锱铢必争,细大不捐,但逸风竟然还有心情去下闲棋,看到逸风将子随意的落在无关痛痒的地方。

“宁断一指,不伤九指”,不搞“大撒把”,不撒胡椒面,而是集中精力、细大不捐,才能形成“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强大震慑力。

韩愈在《进学解》中,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倡“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时人说他家是“细大不捐,门庭如市”“异常挥霍尚能积蓄巨款”。

细大不捐

这是一个成语,细大不捐。

读音:[xì dà bù juān]。

解释: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例句:戴升还问人家要门包,也有两吊的,也有一吊的,真正是细大不捐,积少成多,合算起来也着实不少。(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

近义:细大无遗。

造句:

1、做事情要分清主次,不可细大不捐,贪多必失。

2、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且不可细大不捐,全盘照搬。

3、我们要找出自己的弱势强化,不可细大不捐,浪费时间。

4、班主任亲口感叹我们班那个细大不捐的男生真是强大!

5、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切勿丢了西瓜,也没拣着芝麻。

6、我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它的先进的、便利,舍弃他的细大不捐。

7、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是求学路上之一大教训,弱冠之年,在为人为学上皆要有所长进。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什么意思?

意思是: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

一、原文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二、翻译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

“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的读书学习。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三、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当时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二、赏析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

三、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上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pm7:10
下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pm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