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甘肃农业大学邮编
- 2、甘肃农业大学代码是多少?
- 3、兰州文理到甘肃农业大学详细地址
- 4、甘肃农业大学地址
- 5、甘肃农业大学有几个校区
甘肃农业大学邮编
一、甘肃农业大学邮编和联系方式
甘肃农业大学邮编为730070、联系电话为0931-7631109,该校联系地址为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邮箱为xwzx@gsau.edu.cn。
二、甘肃农业大学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学校从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600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多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0万余人,涌现了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甘肃农业大学代码是多少?
甘肃农业大学代码是10733,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甘肃农业大学(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农业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学校历史
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国立兽医学院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
1947年4月,国立兽医学院正式从兰大独立。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
1948年,在黄河南岸的小西湖畔,建成教学楼-伏羲堂。
1950年2月,撤销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0年12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国立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隶属西北畜牧部、西北教育部共同领导。
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81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农业大学迁回兰州市办学。
1984年10月22日,甘肃农业大学迁建工程在营门滩破土动工。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4年10月,学校入围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1400多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95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入选“国家杰出专业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甘肃省级教学团队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教学部),开设66个本科专业,2022年2月,学校新增生物制药、兽医公共卫生专业;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甘肃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8个省级重点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草业科学、动物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动物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园艺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动物医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
农业部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甘肃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术科研
截至2017年4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3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组织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甘肃省工程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甘肃省工程实验室6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高等学校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1个。
兰州文理到甘肃农业大学详细地址
兰州文理学院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雁滩北面滩400号
甘肃农业大学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线路一:
公交线路:135路 → 18路,全程约22.4公里
1、从兰州文理学院乘坐135路,经过18站, 到达西关十字站(也可乘坐82路)
2、步行约80米,到达西关十字站
3、乘坐18路,经过18站, 到达省农大家属院站
4、步行约180米,到达甘肃农业大学
线路二:
驾车路线:全程约21.3公里
起点:兰州文理学院
1.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10米,右转进入雁北路
2.沿雁北路行驶1.2公里,右转进入雁园路
3.沿雁园路行驶270米,过左侧的玛雅房屋(雁滩旗舰店)约300米后,直行进入南滨河东路
4.沿南滨河东路行驶5.8公里,过右侧的港联购物中心约300米后,朝G75/新疆/青海方向,直行进入北滨河中路
5.沿北滨河中路行驶7.2公里,朝银滩大桥/青海/西藏/新疆方向,直行进入北滨河西路
6.沿北滨河西路行驶6.2公里,右前方转弯
7.行驶120米,左前方转弯
8.行驶10米,到达终点
终点: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地址
甘肃农业大学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甘肃农业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现设有23个学院(教学部),66个本科专业,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8个省级重点学科。
甘肃农业大学有几个校区
一、甘肃农业大学有几个校区
甘肃农业大学有3个校区,分别为本部校区、应用技术学院校区、园林工程学院校区,本部校区地址为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应用技术学院校区地址为定西市临洮县文峰北路1号、园林工程学院校区地址为天水市马跑泉路58号。
二、甘肃农业大学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学校从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600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多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0万余人,涌现了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十一五”以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总经费达3.74亿元,有195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84项,授权专利145项;出版专著19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10多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610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