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古生物学选南京大学还是选北京大学?学古生物有出路吗?
- 2、古生物学专业:被称为六代单传专业,真的是无意义的学科吗?就业前景怎样?
- 3、古生物学是文科还是理科?
- 4、什么是古生物专业?
古生物学选南京大学还是选北京大学?学古生物有出路吗?
作为一门比较冷门的专业,在各大高校中开设的古生物学比较少,全国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仅有沈阳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地质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因此对于一些想要填报过生物学的考生们来说是比较纠结的,如果自己的分数不够想要报考这样的专业简直是难上加难,在选择大学的时候是选择北京大学还是南京大学也非常的纠结。在小编看来这两所院校都是不错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再进行选择。
首先在招生时间上,南京大学在古生物学的招生方式上采取的是两年一招,分别在2018年、2020年这样的偶数年对古生物学进行了招生,在招生专业上古生物学被分为理科试验班,即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类。而北京大学每年都对古生物学这一专业进行招生,考取之后通常被分管在元培学院。
此外不同省份的考生在报考这两所院校的古生物学的时候,所需要的高考分数也是不一样的,就拿2019年北京以及江苏考生报考北京大学的位次来看,北京考生在报考北京大学的时候需要考进全市的302名以内,而江苏考生则需要考到全省的55名以内,因此从为此来看报考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是非常困难的。
最后古生物学作为一门冷门专业,每年录取的人数非常少,而在我国也仅有四所院校开设有这一专业,我国现如今的古生物学面临人才流失这一现象非常的严重,在人才断层上新老交替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无人从事古生物工作”,“一人专业”这样的现象也是屡屡发生,而这与该行业没有较好的收入存在很大的关系,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古生物学没有出路。尽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是古生物学毕业的学生也找到了很好的出路,很多学生可以去高等院校当老师或者去科研院所从事研究,有些也去了自然类博物馆、自然保护区以及地质公园等部门,甚至还有去国土资源的行政部门以及地质调查等研究部门。
古生物学专业:被称为六代单传专业,真的是无意义的学科吗?就业前景怎样?
古生物学本身就是冷门专业,即使在一些科研领域先进的国家这门专业都不是热门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毕业之后会选择继续深造,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古生物学是稀缺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可以造福人类,研究过去构建未来。
古生物学就业后比较难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却是非常重要的专业
古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生物遗体和化石,分析古生物,探讨和研究古代气候、地理、环境,地质等等,毕业之后比其他专业就业后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也因此导致每年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屈指可数,甚至老师比学生还多。
但是古生物学专业可以说是充满价值和成就的一个专业,就业方向可以从事生物保护、生物科研、自然保护区管理、化石管理等工作。古生物大部分在现代已经灭绝,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研究和探索,了解过去才可以更好的发展,才可以更好的引导未来,因此古生物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科。
古生物学因为冷门所报考的人数极少,成为当今稀缺专业
一般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家长和考生都想选择一些热门的专业,这些专业就业机会比较多,大学毕业之后从事就业或继续深造、考研都是不错的选择。因此冷门专业的报考人数就比较少,如果要说冷门专业界的“龙头老大”那么非古生物专业莫属。
北大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按理说以后的发展都不会差,但是古生物学专业成为了特例,北大的古生物学专业就被称为是最冷清的专业,因为开设九年以来,只有六个报考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都是不同届的,也就是说这些学生都是全专业只有一个人的学生,以至于被大家调侃为“六代单传”的专业,如果这个学生请假,那么全系都可以放假休息了。
古生物学的门槛不是所有人都能进,这个专业对于社会非常重要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时去?古生物学就是帮助和解开人们从哪里来的疑问。在几亿年前的远古时期,古生物学专家通过化石、地壳等物品逐一解开其中不为人知的秘密,无论是在哪个时代,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都需要古生物学家们去探索未知。
生物专业本身招收的人数比其他专业要少,但是招收的门槛并不低,需要将生物的演化重新建立,只有能过古生物学这门学科我们才可以知道以前所发生的事情。这是为了宁缺毋滥更好的保证生源质量,因为生物专业的课程非常难,如果不是学霸,学习起来会非常吃力。
古生物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少,找专业对口的其他的专业要难一些,但就业是不成问题的可以从事科研工作,到高等学府从事研究和教学方同的工作,也可以到博物馆、自然保护区进行研究和管理等岗位,虽然古生物学不可以直接制造经济价值,但是所研究出来的知识和成果是难以用金钱去衡量的。
古生物学是文科还是理科?
古生物学是偏理科专业,从2021年各省份招生计划来看,绝大部分高校都是把古生物学专业放在理科(物理)中进行招生,所以该专业属于偏理科专业。
古生物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地质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主要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化石,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地质学、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和化石能源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博物馆学、化石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化石修复技能。
古生物学,地质学分支学科,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科学。既是生命科学中唯一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时间尺度的一个独特分支,研究生命起源、发展历史、生物宏观进化模型、节奏与作用机制等历史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又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化石,用以确定地层的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
专业概述
古生物学专业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利用化石和其他古老生命痕迹进行对生物学的研究、探究古代生命演化历史及特征、讨论重大的生命起源和生物灭绝事件、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基础性学科。它侧重于四大内容的研究:地史中的生物多样性、各生物门类的系统演化关系、地球演化时间格架的建立以及古代环境气候与生物界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 另外,古生物学通过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化石,用以确定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古生物学也可以作为地质工作的基础,根据生物化石的分布,通过地层对比,编制各种地质图件,以指导对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地下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为石油、天然气、煤炭能源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支持。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古生物学专业知识体系整体框架包括通识类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
四年制古生物学专业,可参照以下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通识类课程约占20%;基础知识类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类课程约占15%;专业类课程中,地质学及生物学类课程约占45%。其中,地质学、生物学、古生物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总计约占25%。古生物学专业课程约40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不低于25%。
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上述核心知识领域和学科基础知识的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并根据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适当增加本校研究或应用特色内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
主修核心课程
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进化论、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岩石学、微生物学、椎动物进化史、海洋地质学、普通生态学等。
职业发展
古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高校(主要是开办地质类专业)从事教学或者教辅工作,进入地质所、海洋所、地科院等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进入古生物及其它自然类博物馆、国家及省市自然保护区及地质公园从事科研或者管理工作,进入国土资源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还可以进入能源、地矿企业从事石油、煤炭及地质调查等部门的研究、实验工作。
就业分析
古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最好的去向是高校和各类的科研院所,但目前这些单位对于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一般最低都是硕士,大部分需要博士学历,有些甚至需要海外留学背景,想本科毕业后进入这些单位就业几乎不可能。要进入国土资源部门则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竞争比较大,所以选择一些小的地市的此类部门是不错的选择。而博物馆和自然保护区属于事业单位,也要通过相关的事业编制考试,此类考试相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难度会小一些,但竞争压力也不会太小。
培养目标
通过4年学习,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教育,初步掌握生物学、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当代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科技开发和行政管理能力;为有志于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
人才需求
古生物学培养能够从事古生物学与生物进化学、古地理与古环境学、化石能源、化石保护与自然类博物馆及相关领域研究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考研方向
古生物学本科专业学生,可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律(非法学)、文物与博物馆等硕士专业。
就业方向
古生物学本科专业毕业人员从业方向包括考古及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初中教师、环保技术工程师等岗位。
什么是古生物专业?
古生物是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
地质学专业术语,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古生物(三叶虫)、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
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