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重阳节是鬼节吗?
- 2、重阳节是鬼节吗
- 3、重阳节为何称鬼节
- 4、为什么说重阳节是鬼节?
重阳节是鬼节吗?
重阳节不是鬼节。“鬼节”是对祭祖节的民间称法,准确地说应该叫做“祭祖节”。
在我国历史上,重阳节有着丰富的过节习俗,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比如叫菊花节、登高节、茱萸节、女儿节、老人节等。
我国古代还有三个以祭祖为主的节日,被称为“三大鬼节”,即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
下面分别解说——
一、重阳节也叫“菊花节”
可以说,菊花是重阳节的主角,每当此时,不仅赏菊花,还饮菊花酒。唐代诗人黄巢《菊花》诗写得大气磅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所谓“九月八”指的就是重阳时节,为了押韵而把“九月九”写作了“九月八”。
重阳时节是菊花盛开时节。此时天气转寒,而菊花却能够迎着秋风而摇曳多姿,实在是令人神往,所以古人都在重阳时节赏菊、咏菊。
赏菊活动历史悠久,在汉代的时候,就有重阳节采菊活动。晋代陶渊明“独爱菊”,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影响千古。唐宋时期的诗人,不仅赏菊花,歌咏菊花,还能“菊花插满头”。著名诗人杜牧就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菊花寓意高洁,因其在深秋时节绽放,毫不畏惧寒意侵袭,也不畏惧孤独自赏,因此,历来被视为高雅傲霜的象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以菊花的清雅高洁来自比的。
二、重阳节也叫“茱萸节”
古代民间有插茱萸、饮茱萸酒的习惯,所以,重阳节也称为“茱萸节”。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就是重阳节习俗——插茱萸。茱萸可以入药,制饮茱萸酒,就是为了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的作用,所以古代有插茱萸的习俗。
三、重阳节也叫“登高节”
重阳节还有登高习俗。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写的就是重阳登高习俗。古人认为登高可以躲避灾祸,此时也正好是山间作物成熟的季节,爬山登高也就有了收获的寓意。
四、重阳节也叫“老人节”
重阳节在古代含有长寿之意。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在高台上摆盛宴,以求长寿。此外,饮菊花酒、茱萸酒都是为了延年益寿。古代也有把重阳节当做敬老节日的。1989年,我国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使得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如今,重阳敬老的习俗已成为新的时尚了。
五、重阳节也叫“女儿节”
古代每到重阳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都要被娘家人接回去,这叫做“归宁”。于是,重阳节这一天也叫“女儿节”。
六、关于“三大鬼节”
古代节日中,被称为“三大鬼节”的是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
清明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五个,也是传统的扫墓祭祖的日子。每到清明节,各家各户均要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写清明节的肃穆气氛。
中元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其民间风俗有祭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等。
寒衣节是指农历十月初一,又叫十月朝、十月朔、祭祖节、烧衣节。民间有“十月一,送寒衣”的说法。这一天,人们要为祖宗送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
古代传统节日都有各自定位,即使有想通相似之处,但也不会完全相同的。比如同为祭祖节,也是各有侧重。
重阳节是鬼节吗
重阳节不是鬼节。重阳节虽然有祭祖的习俗,但不是鬼节。中国四大鬼节包括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重阳这一天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国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也就是广东人所说的“拜太公山”。这一天对于家族的人来讲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
重阳节登高都有哪些好处?
重阳节具有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
在山区村落中,总是保存有着一些古代文化的遗迹,这些名胜古迹都成为在登山过程中顺便游览的附带内容,既观赏又学习,既了解民情民俗又陶冶精神开阔眼界,有着别样的心理满足。
为对整天在室内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来说,到空气新鲜的野外是一种最好的积极性休息,可使原来一切紧张的大脑细胞得到放松。
就像打开了阻抑着想象力发展的闸门,各种各样创造性的思维会一齐涌现出来,任其奔腾,于是新的创造性劳动又开始了。
爬山的好处 重阳节登高心情好
重阳节克服心理疲劳给心灵放个小假
运动是单调和艰苦的活动,使很多想运动而半途而废。登山却适应人们心理上好新奇、从众的特点,不仅有明确的行程目标,还有充实、新鲜的旅途,减缓了过于单调重复运动带来的疲惫心态。
而有时在困难和犹豫中,也会随大家的行动而坚持达到目的地,可起到心理强制的作用。
因此每次登山都是一次新的愉悦的心理体验。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1.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2.重阳节在我国俗称老人节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为何称鬼节
重阳节虽然有祭祖的习俗,但不是鬼节。中国四大鬼节包括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
简介:
重阳节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是农历的节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为什么说重阳节是鬼节?
不是。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