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蚌埠医学院2022录取分数线
- 2、安徽省二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
- 3、安徽蚌埠医学院2021录取分数线
- 4、蚌埠医学院分数线
- 5、蚌埠医学院分数线2022
蚌埠医学院2022录取分数线
2022蚌埠医学院在河南理工类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68分。
蚌埠医学院(Bengbu Medical College),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是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是暨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
安徽省二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
安徽省二本大学分数线排名前十理科介绍如下:
1、合肥师范学院(485分)。
2、蚌埠医学院(473分)。
3、皖南医学院(467分)。
4、铜陵学院(467分)。
5、滁州学院(464分)。
6、皖西学院(463分)。
7、安徽科技学院(基地班)(462分)。
8、淮南师范学院(460分)。
9、巢湖学院(456分)。
10、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452分)。
安徽省二本大学分数线排名前十文科介绍如下:
1、合肥师范学院(559分)。
2、蚌埠医学院(554分)。
3、滁州学院(553分)。
4、铜陵学院(551分)。
5、皖西学院(549分)。
6、淮南师范学院(548分)。
7、皖南医学院(547分)。
8、安徽科技学院(546分)。
9、安徽科技学院(基地班)(545分)。
10、巢湖学院(545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蚌埠医学院2021录取分数线
安徽蚌埠医学院2021录取分数线521分。
大专和本科的区别:学习年限不同:大专的学习年限是3年,本科为4年。培养目标不同:大专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本科的培养方向则偏向于理论知识教学。学历层次不同:本科的学历层次比大专高。因此从就业、升学等毕业待遇上比大专更具优势。
蚌埠医学院分数线
2022年蚌埠医学院录取分数线尚未公布,2021年蚌埠医学院安徽临床医学最低录取分为559.7分。
2021年学校面向全国19个省(区、市)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按照考生所在省(区、市)规定的录取批次进行录取。
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及有关要求以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学校按照各省(区、市)的投档原则进行投档录取。
专业录取时,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根据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进行录取,无专业级差。当出现考生总分相同、专业志愿也相同,按其所在省(区、市)投档的排序和排序原则进行录取;若所在省(区、市)投档时未排序或无排序原则,则按单科顺序及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学校规模
蚌埠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7月,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分迁和安徽医学院援建而成,是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和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学校坐落于蚌埠,占地面积近1000亩,总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是一所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集智能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一体的省级园林式单位和绿化模范单位。
蚌埠医学院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药学院、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检验系、口腔医学系、影像学系、精神医学系、卫生管理系、生物学系和全科医学系等院系。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 13044名,硕士研究生1058 名,其中外国留学研究生7名。学校始终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人才培养和改革创新的指南针,遵循“以医为本、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质为本”的办学理念,现已拥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 4 个学科门,23个本科专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蚌埠医学院
蚌埠医学院分数线2022
2022蚌埠医学院在河南理工类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68分。
蚌埠医学院(Bengbu Medical College),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是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
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是暨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
蚌埠医学院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10月,该校校本部和直属附属医院共有教职医护员工毁乱近4000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771人,教授、副教授340人。有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16人。
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人;省教育厅拔尖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5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8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