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什么意思
- 3、以铜为镜原文?
- 4、以铜为镜的古诗全文是什么?
- 5、“以铜为镜.”出自那首诗?
- 6、以铜为镜的古诗全文是什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如下:
把铜当作镜子,可以整理自己的衣服和穿戴;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盛和替换的原因;把别人当作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得体和缺失(不当)。
延伸意思就是要学会利用外界事物作为参照物,修身完善自己,从而提升自己。
前两段很好理解,第三段意思就是通过别人眼中、口中的自己,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自己。
唐代皇帝李世民,有个手下叫魏征,就喜欢天天找李世民汇报工作,在汇报工作的同时,也会说李世民哪些方面处理的不妥或者错误,所以,李世民就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一样来完善自己。
但事实上如何呢?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如果有人天天来说你的不是,你绝对会脑袋抓狂,如果还是公众场合,估计气的发麻。
所以说,这句话没毛病,但要学会与时俱进,也要选择场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
原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释义: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扩展资料
这句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中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话,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相关人物成就: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
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魏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以铜为镜原文?
原文:隐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徵至磁州,遇前宫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锢送诣京师。徵谓副使李桐客曰:“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且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宁可虑身,不可废国家大计。今若释遣思行,不问其罪,则信义所感,无远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况今日之行,许以便宜从事,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即释遗思行等,仍以启闻,太宗甚悦。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徵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
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日:“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徵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
翻译:隐太子建成早己听说魏征的名气,把他召为洗马,非常恭敬他。魏征见太宗屡建功勋,威望越来越高,常常劝建成早定对策。太子建成失败后,太宗派人召见魏征,对魏征说:“你离间我兄弟关系,这是为什么?”魏征说:“太子如果听从了我的意见,一定不会遭到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平素就器重魏征的敢于直言,于是任命他为詹事主簿。太宗即位后,提升魏征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派他安抚河北,授予他遇事可酌情处理的权力。
魏征到了磁州,遇到前东宫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锁在囚车中押解京师。魏征对副使李桐客说:“我们动身时刚得到皇上的诏命,前东宫、齐王府的旧人都一律赦免不问。现在又把李思行等押送京师,这样做其他的人谁还再相信皇上的诏令而不疑虑呢?朝廷派我们安抚山东,人们一定不会相信,这岂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况且有关国家利益,明白了没有不去做的,宁可自己承担责任,也不能损害国家大计。
现在如果释放李思行他们,不再追究他们的罪责,那么信义的感召就会远达天下。古时大夫出使,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况且我们这次出使,皇上给予我们灵活行事的权力。皇上既然对我们以国士相待,我们怎能不以国士相报呢?”副使同意,立即释放了李思行等人,并上书呈报皇上,太宗非常高兴。太宗刚继承皇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刚正不阿,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就殚精竭虑为他服务,知道的事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太宗曾经慰劳魏征说:”您所陈述进谏的事,前后有二百多项,不是您诚心诚意报效国家,怎么能够这样?”那年,太宗又升任他为尚书左丞。
有人诽谤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查无实据,温彦博向太宗奏道:“魏征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他不能远避嫌疑,以致招来这些诽谤。虽然没有私情,也应当受到责备。”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征,并说:“从今以后,行为不得不存痕迹。”几天后,魏征入朝上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
太宗大惊失色说:”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魏征又跪下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吗?”魏征说:“良臣是稷、契、咎陶那样的人,忠臣是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就远了。”太宗被魏征深深地打动,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参预朝政。魏征因为感到国家经历了丧乱之后,图籍散失,制度、法令纷乱繁杂,奏报朝廷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几年之间,秘府中收藏的书籍,精要而又完备。
“以铜为镜”相关启示:
用镜子只能看出自己表面的不足,看历史只能让自己明白各个朝代的成败兴衰,而可以交心的知己,却能直言不讳地向你提出本身的缺憾,只有倾听别人的意见,才能让自己知道的所作所为是否准确,通过朋友的提醒也可以减少自己犯错的几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细心观察每个人的优点,提升自身的不足之处;结交可以直言规劝的诤友,可以明白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得好。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旧唐书》
以铜为镜的古诗全文是什么?
以铜为镜的古诗全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以铜为镜的典故:
以铜为镜的历史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最高评价。
在唐超贞观十七年,敢于直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非常的难过,他流着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段话是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评价,表示敢于直言的魏征,就是唐太宗对错的一面镜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用铜当做镜子,可以让衣服穿得端正。一个人用历史当做镜子,那么他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一个人当做镜子,那么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在最会唐太宗还感叹,魏征去世之后,自己就少了一面好镜子。
“以铜为镜.”出自那首诗?
不是出自诗,而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是一段话,评价魏征的,最先在《旧唐书·魏徵传》里记载:
【词 目】 以铜为镜
【发 音】yǐ tong weí jìng
【近义词】 以古为镜 以史为镜 以史为鉴
【出 处】《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解释】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
【应用】“以史为镜”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以铜为镜的古诗全文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