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100字)

点击阅读全文

本文目录一览:

  • 1、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 2、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 3、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 4、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 5、重阳节来历和节日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我国历史文化传承悠久,千百年下来我们有不少的特色节日,传统节日代表的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不能忘记,下面分享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1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2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中来讲,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登高以避邪气。

民间传说中的重阳节登高避邪一说,与梁朝吴均编写的《续齐谐记》一书有关。该书中记载了汝南桓景有关。

桓景四处寻师访道 ,在山上遇到一位神通广大的仙人。随后,桓景拜人为师,废寝忘食的勤学苦练,学成了一身神通的本领。

有一天,师父告诉桓景:农历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的家中有灾祸 ,赶紧回去,让家人插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然后,与家人带着菊花酒到山峰中登高,到山上畅饮。

桓景按照这个人的说法去做了,傍晚时分,他们从山下回到家中发现,家里的牛羊狗等家畜全部暴毙身亡了。

桓景用所学的`武艺,用师父赐给他的茱萸叶、菊花酒和降妖剑术,成功将瘟魔刺死。

于是九月九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流传至今。

之所以民间传统文化中,将深秋中的九月九重阴节,又称为“踏秋”,是因为他与春季三月三的踏青有关。

《月令72候集解》一书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 ,将凝结也。”

重阳节恰逢金秋九月、天高气爽,遍地青黄交接,满园果木飘香,一番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正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最佳季节。

然而,一年四季中的秋天,北斗指西,五行为金,主肃杀之气,当秋风吹起,难免秋风落叶,一片萧条,让人产生相思、悲伤之情。

“重阳”是在霜降后、即将冬藏时具有仪式感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踏春”,重阳“辞青”、“踏秋”之说。

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老人节”。

《易经》中数字“6”为阴数,数字“9”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此叫重九。“九九”的诣音是“久久”,也就是长久之意,因此民间百姓,在这一天都 会推出祭祖与敬老爱老的活动。

古人在重阳节“踏秋”有何习惯?“源易缘”注意到,人们一般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带着家人登高避灾,佩戴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

《本草纲目》中说,“菊花”具有明目、补肝气、安肠畏、利血、轻身、治头昏、降血压、减肥等功效。既有祛病延年益寿的作用,相传还能辟邪祛灾。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魏国大将钟会在《菊花赋》中,曾把菊花称作是“神仙食”。

大诗人苏轼,一生就坚持食用菊花,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民间还有句谚语:“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重阳节有地方“吃辣萝卜汤”。

在山东菏泽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而山东枣庄的滕州出嫁不到3年的女儿,忌讳回娘家过节,这源于“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3

重阳节的来历: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有个青年叫恒景,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习俗:

1、登高: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2、赏菊、饮菊花酒: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

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3、插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4、赏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九九重阳节最早起源于我国上古时期,是因为古人对天象的崇拜而在秋天举行的丰收祭天、祭祖活动演变而来。其风俗有赏菊、登高、饮菊花酒、敬老、饮宴祈寿、祭祖、佩茱萸、吃蟹、吃重阳糕、吃重阳米果、吃荞面、熬羊肉等。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重要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赏秋的最好时期,在中国的南方很多山区村落还有晒秋的习俗,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2)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在民间,过重阳节是以风筝为主要特征的,民间传统中,放纸鸢也是重阳节的一个特色。

(3)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个习俗的源于人们对于重阳节当时的气候特点和对于山岳的崇拜。我们学习过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有提到登高的习俗。

(4)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一种特色美食,它也可以叫做花糕、菊糕、五色糕。古时候,人们会在九月初九天亮的时候,将一片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们万事俱高。

(5)插茱萸

古代时期流行重阳节插茱萸,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所以就有了这个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盂兰盆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阳这一日,各地都有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节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

民间歌谣: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

重阳节,又试话登高。究竟年年如是,虽则系如画嘅秋山,游吓亦好,做乜偏要向往重阳个日,至晓得风骚。你话敢样就可以避灾,亦何不大早。点解你单身前往、又试剩落个的妻孥。开讲话一部通书,都唔睇得到老。

况系个的区区陈迹,重驶乜咁心操。既系你上日唔知,我亦唔怪得你去做。唉!悭吓脚步,何苦去寻烦恼。不若静坐思量,想吓边一样可图。

九月九,个个都去登高,你睇个班嫩仔,走得气嘈嘈。放起个只纸鹞在高处舞,扶汉声声(响弓声),唤起个的懦夫,总系企在个处风头,须要努力正好。虽有声威,可惜你未满羽毛,怕只怕失足云霄,个阵就遗恨万古。

咪估个条包索,可以把天箍,既替得个佬流灾流难,边处唔流到。唉!难把身世顾,只望得天怜悯,俾你有点功劳。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重阳节 是 中国传统节日 ,也是我国老人节,每年重阳都有出游赏秋,登高望远,饮酒吃糕等习俗,还有相关的尊老敬老活动在进行。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供大家阅读参考。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跟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的形成已经不易考察明确,但民间流传着众多关于重阳节起源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种仪式。

“大火”即心宿二( 天蝎座 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确定季节的标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内火”之说。大火星的隐退,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内心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因此,在“内火”时节,正如其出现时需要迎火仪式那样,人们也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现在我们虽然很难知晓古人的祭拜仪式,但从后世重阳节习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有些地区重阳节有祭灶神的习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遗俗。

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可见,古人是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相对应的春秋大节,而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便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代代传承。

重阳节怎样过有意义

最好就是回家陪陪父母,给他们做一桌子好菜。如果由于工作原因,实在无法回家陪父母。那么就一定要给他们打一通电话,或者发一个视频,让父母知道远在异乡的你,时刻挂念着父母的身体。当然,子女们也可以给父母买一份礼物以示孝心!

重阳节的习俗

虽然世人对重阳节已经有了新的解释,但是庆祝重阳节的一些传统活动仍然被世人所接受,并流传下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远眺、出游赏景、遍插茱萸、观赏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远眺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故重阳节又名“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并无定数,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为了写重阳节登高的名篇。

2.出游赏景野餐

人们登高并非单纯的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花绿草,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之风颇盛,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别有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人们或将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为妇女或 儿童 ,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人们还喜欢头戴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历代盛行。宋代,人们会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互赠送佩带。到了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4.赏菊饮酒

重阳节恰逢一年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正是赏菊之时。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均起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可谓是晋代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而菊花酒在古代则被看作是重阳必饮、去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为了重阳节的一种风俗习惯。

5.吃重阳糕

在重阳节众多的食品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因为“糕”与“高”谐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阳节吃重阳糕尤为盛行。在九九重阳节当天天明之时,父母会将片糕搭儿女头额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仿佛一座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辟邪气之说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相关 文章 :

★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

★ 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 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 老人节为什么定在重阳节

★ 重阳节由来和习俗

★ 重阳节是纪念谁的

★ 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重阳节来历和节日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各地习俗

【广东】古时广东地区于九月九日,多建九皇会以礼斗。广州过重阳节,民众登白云山,赏秋、健身。

吴川地过重阳节,享宴高会,摆敬老宴。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赛神酬愿。阳江市过重阳节放纸鸢。

【港澳】在港澳人的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在港澳地区,古老的重阳节,今已演变为一个多元化的节日。

【广西】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明是春祭,重阳作为秋祭,重阳拜山是岭南风俗之一,慎终追远、顾本思源的传统数千年来沿袭至今。

【福建】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相传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升天之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海南】海南过重阳节有登高望远、插茱萸、送“重阳糕”、“赶山猫”、洗艾叶水等习俗。

【江苏】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作“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市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近年上海市杨浦区开展“欢乐在重阳”敬老爱老系列活动。

【浙江】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近年合肥热电组织开展重阳节慰问主题活动。

                       
上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am1:52
下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am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