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韩愈推敲的典故)

点击阅读全文

本文目录一览:

  • 1、推敲的典故是谁的 推敲是谁的典故
  • 2、推敲的典故
  • 3、“推敲”这个词语的典故出自哪篇文章?
  • 4、“推敲”这个典故来自于哪两句诗?
  • 5、推敲的来源典故
  • 6、“推敲”的典故 ,涉及到唐朝哪两位著名诗人?

推敲的典故是谁的 推敲是谁的典故

1、“推敲”的典故源自于唐代诗人贾岛。有一次,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路上写了一首名叫《题李凝幽居》的诗。

2、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

推敲的典故

推敲讲的是贾岛的故事,讲的是那句“僧敲月下门”的故事。

当年,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即兴写了一首诗。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碰巧,当时韩愈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被侍从推搡到韩愈面前,然后贾岛如实相告,说明自己在酝酿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韩愈不仅没有责怪他,也停下车马思考,最后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后两人也因此成为好友。

“推敲”这个词语的典故出自哪篇文章?

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著名诗篇:《题李凝幽居》,是著名的文学典故“推敲”的出处: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传说贾岛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有一天骑驴到郊外,触景生情,吟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时候,贾岛的脑海中浮现一幅画:月夜幽静的山林,飞鸟在池边的树林里栖息了,万籁无声,一个和尚匆匆而归,来到门前,是“推”还是“敲”呢?贾岛觉得诗中用“敲”用“推”两字都恰当,但一时不知用哪个字更好。就一边思考,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不料冲撞了时任京都长官的韩愈的车队,贾岛连忙赔礼,并将因“推”“敲”二字专心思考而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韩愈听了深思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推敲”的典故由此而来,引申意为斟酌文字,反复琢磨。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推”和

“敲”,假如此处用“推”,从实情上讲也许更为合理,因为门是锁还是闭,回家的僧人应该知道。而且僧人半夜三更回家,怕影响别人休息,怕影响树上的鸟,一般只会轻轻地推门。由于古寺的寂寞,少有人来,与世无争,也没有多少钱财,大门多半也是不会紧闭的。作为大文学家的韩愈,不会不知道“推”与“敲”的区别,但为什么韩愈最终选择一个“敲”字呢?

原因只有一个,韩愈选择“敲”,是为了突出“静”,用“敲”声来渲染诗所描绘的“幽静”的意境。而如果用“推”,可能更符合实情,也就是相对于“意境”的“实境”。况且,门是锁还是闭,僧人应该知道。就是不知道,先推一下也就知道了,根本不用去费心思索是“推”门还是“敲”门。因此,韩愈思考的并不是在实境中的简单的“推”与“敲”门前动作的取舍,而是在整个诗作的意境中的“推”与“敲”之不同“声响”效果的选择。前面已经用“鸟宿”的静感,映衬了环境的寂寞与宁静,这里再用“敲”字,以声制寂,用“敲”的动感,进一步突出月夜的宁静。

诗言情,而情从境。作为一首诗的“境”,意境是艺术化了的实境,是诗所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是诗人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所以,诗作所描述的对象,毕竟不是生活本身的反映,容许,而且必须做某种恰当的艺术加工。由此可见,诗人贾岛和韩愈所琢磨“推敲”的问题,与其说是从诗作的细微方面讲,是“推”还是“敲”的文字斟酌,不如说是从诗作的宏观方面讲,该诗之写作,应主从实境还是主从意境的思索。这才是“推敲”这个典故的实质所在。

“推敲”这个典故来自于哪两句诗?

“推敲”这个典故来自于:“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两句诗。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2.这两句诗出自古诗《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 【唐代】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3.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全只是抒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4.“推敲”两字的典故: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 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成为朋友。

5.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推敲的来源典故

典故: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有一次,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诗句,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良久之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扩展资料:

《推敲》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之立马久之 ,谓岛曰 :“ ‘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白话译文: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处:出自唐代阮阅的《诗话总龟》。

“推敲”的典故 ,涉及到唐朝哪两位著名诗人?

韩愈和贾岛,典故如下:

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韩愈问清缘由后,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游好几天。

扩展资料

“推敲”(题李凝幽居)的诗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白话文:幽居之处少有邻居,一条草径伸进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白话文:夜晚池塘边上,小鸟栖树;月光之下,老僧敲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白话文:归途中走过小桥,田野色彩斑斓。白云飘飞,山石如在移动。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白话文:暂时离开此地,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推敲

                       
上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am2:02
下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am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