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什么
- 2、被誉为“万国之园”的园林,是我国哪个园林呢?
- 3、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什么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圆明园。
圆明园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抢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被誉为“万国之园”的园林,是我国哪个园林呢?
被誉为“万国之园”的园林,指的是:毗邻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统称圆明园。因为有宫廷风+江南水乡园林+欧洲园林元素,所以叫万国之园。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维克多·雨果 ,曾经如此评价英法在中国抢掠焚烧中国夏宫圆明园的恶劣行径。简短而有力:这是两个强盗的故事。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60年10月18日,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连续两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漂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清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向北京城,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无声地落在大街小巷,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得他们活像一群魔鬼,在为举世无双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如今,160年过去了,在这160年里,有叹息不完的遗憾,有磨灭不了的伤痛,更有无法忘却的耻辱和时时悬顶的警钟。
残垣无语,几番梦回。
圆明园约始建于1707年,即康熙四十六年,原是皇四子胤禛的御赐花园,康熙帝为之题写“圆明园”匾额,并先后多次到该园游览进宴。从雍正开始,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有近140年的时间,都在圆明园园居理政。它代表了18世纪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被誉为“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向北京城西北郊进犯,清军残部不战而逃,侵略军直扑圆明园。当法军抵达圆明园时,咸丰帝已经逃往200多公里外的避暑山庄,帝国的军队也已经跑光了,奋起抵抗的只有20几个太监。和当年明朝覆灭最后在皇城抵御农民军的情形多么相似,持戟将士皆散,唯余阉宦守国。只是这一次是来自于异国海外的侵略者,比之当年更加凶残可怖。而统治者的奔逃夺命也失了当初君王死社稷的气节。
10月7日起,英法侵略军涌入圆明园大肆抢掠,亿万文物珍藏被洗劫一空,携不走者则击而毁之。10月18日、19日,英军3000余名官兵,连续两天在圆明园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一代名园惨遭焚毁。而这种毁坏之所以特别残忍和屈辱,是因为它甚至不是毁于自然,毁于意外,毁于不可抗力,而是毁于他人。它是被人抢夺得,也是被强行毁掉的。但在那些毁坏者的眼里,这种掠夺却化作了赤裸裸的炫耀。
直至160年后的今天,这种国破山河在的悲壮和如今园内断壁残垣处城春草木深的荒芜都无时无刻的不在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提醒着每一个华夏子民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落后必然挨打,强大方能护国。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圆明园。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