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 2、竹林七贤是谁
- 3、竹林七贤都是谁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朝初期的七位名人雅士,他们是阮籍、嵇康、刘伶、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这七个人,他们这几个人但是都喜欢在竹林里一起玩耍、喝酒、吟诗作赋,所以被称为竹林七贤。这几个人都是非常有个性而且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思想虽然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品德和道行都是很高的。当时那个朝代还能酣畅淋漓的在竹林里喝酒,不理朝政的文人真的是值得钦佩的。
阮籍和嵇康他们的思想都是偏向于老庄之类的道教学说,而王涛和王戎他们两个人虽然也是支持老庄的言论,但是他们的思想还受到了一些儒家学说的影响,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家了。向秀就和他们都不一样,他支持的是教与自然合一。这七个人都是非常不拘小节的人,他们不像普通得读书人那样拘泥于礼法,他们想干嘛就干嘛。
他们经常聚集在竹林里高谈论阔,喝酒赋诗,而且他们的作品基本上都在讽刺当今朝廷的虚伪。朝廷多次的想要收纳竹林七贤,但是这七个人根本就不理睬朝廷,所以朝廷一气之下就对他们展开了追杀。嵇康因此被杀,阮籍装疯卖傻逃过一劫,山涛和王戎被迫投奔朝廷,因为朝廷的干预,竹林七贤就地解散。
对于竹林七贤的竹林还是有争议的,有些学者觉得这个竹林就是在嵇康家中旁边的一块竹林,但是也有些学者觉得所谓的竹林七贤其实并不是先有的竹林才有的七贤,而是七贤先有,后来经过一些人的记载幻想出了一个所谓的竹林而已。但是史学家经过史料记载和地理考察也发现来当初山阳一代的确是有竹林的区域,所以竹林七贤的竹林是确有其事的。无论竹林七贤是否真的是在竹林里,这七个文人雅士还是值得我们学习钦佩的,他们都是勇者。
竹林七贤是谁
他们七人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因常在竹林喝酒,纵歌,肆意畅饮世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代表魏晋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可以说,七贤代表了魏晋时代精神,他们蔑视礼法、崇尚自然、率性而为,有着魏晋鲜明的个性与特征。
“七贤”相聚的时间大约在“正始时期”(正始是魏理宗曹芳的年号)的后期,地点在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一带,魏晋时期的焦作如今天的千岛湖。
“竹林七贤”应该是当时引领时代的人士,在中国政治上最不稳定,社会上苦不堪言的时代,他们涂脂抹粉,服药行散(相当于现在的摇头丸),弹琴咏诗,饮酒长啸,举止惊世骇俗,后人称这种行为为“魏晋风度”。
可以说,“竹林七贤”给我们贡献了一种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风度”,也就是“七贤”在文化上为我们今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生活情趣、充满文人意蕴的生活情趣。
他们的思想、生命哲学和洒脱不羁更让后人景仰,对人生哲学、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发现等构成了一幅独异的历史画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扩展资料
竹林七贤详细介绍:
1、嵇康
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2、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
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4、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惜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注》余绪,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5、刘伶
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
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
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7、阮咸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
阮咸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任散骑侍郎时,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晋武帝认为阮咸好酒虚浮,于是不用他。因质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记恨,贬为始平太守。后无疾而终,享年56岁。
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存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都是谁
导语: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出现了七个著名人物,有着非常明显的魏晋风格特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竹林七贤的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竹林七贤”及其作品
1.山涛
“竹林七贤”中最为年长的山涛出生于庶族,早孤居贫,但却十分有才华,《晋书·山涛传》曾记载:“少有器量,介然不群。”山涛与司马懿不仅是老乡,还是亲戚关系,其表姑嫁给了司马懿。他曾两次入仕,其间隐居山中二十多年,安贫乐道,在我看来,山涛在竹林七贤之中是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山涛性好《庄》、《老》,每每低调做人,注重修砥德行,与嵇康、吕安非常友善,后来遇到阮籍,便为竹林之交。四十岁出山做官,官至吏部尚书,司徒。《晋书》有云:“涛甄拔人物,各为题目而奏之,时称《山公启事》”,也就是说在武帝时山涛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这对后世选拔人才影响颇大。山涛生前有诸多作品,可惜大部分都已丢失,现存著作有《谢久不摄职表》、《复让司徒表》、《启事》、《评嵇康》等。我们可以从现今仅存的少量启事、奏议残句看,山涛为文平实质朴,不尚虚化,符合其为人的一贯风格。
说起山涛,就不得不说与他契若金兰的嵇康和那篇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与山涛同为“竹林七贤”,嵇康在听说山涛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举荐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给山涛的一封个人信件。山涛与嵇康因政治立场不同,嵇康坚决拒绝山涛提供给他投靠司马氏集团的机会。但是纵观山涛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不贪,举荐无私;贞慎简约,允正尽职;既能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建议保持州郡武备;又能不阿附权势之争,敢于与贾充、杨骏等贵幸抗衡;他居高思退,仍不失青年时代的清正本色。
2.王戎
与“竹林七贤”的其他六人相比,王戎的家庭门第最高,年龄最小,崇尚《老》、《庄》、倾心隐逸的热望最谈。在其几年的竹林交流,欢饮畅谈,对王戎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为其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戎性本“简约”、“简脱”,二十二岁就入仕了,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总的看来王戎的.政绩平平,并且还有颇多俭吝之讥。其在朝中声望一直不衰,晚年跟随晋惠帝出入危难之中,保持了清正重臣的节操。
但王戎擅长言谈而不擅长诗文,故无作品流传。
3.向秀
出生于官宦士人之家,与其他竹林名士相比,向秀颇具学者风采。他“雅号读书”,注疏《易》、《庄子》,调和儒道学说,在当时很有影响。向秀以这样的思想基础随同嵇康锻铁灌园,与诸名士酣饮娱欢,别有一番情趣在胸。向秀诸多著作也已丢失,仅存《思旧赋》和《难稽叔夜养生论》两篇。文章平实简达,洒脱流畅,亦显竹林名士的特有文风。
4.刘伶
在“竹林七贤”中算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刘伶为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情性高逸而不善言谈。二是纵酒忘形。竹林名士均能豪饮,而以刘伶为最。其他六人是以醒求醉,醉中尚醒;刘伶却是以醉求醉,似醒非醒,完全进入超脱世俗的意境。因此,后代文人墨客视刘伶为酒仙。
刘伶纵酒狂放,却也是个吟诗作文的高手。其《酒德颂》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心性和傲俗的节操。被视为刘伶纵酒遗形,放情肆志的自白书。
5.嵇康
嵇康早孤,父亲嵇昭,他不仅为竹林名士提供聚会的场所,还是竹林七贤精神领袖之一,同时,更以敢于明确反对司马氏的淫威而引人瞩目。嵇康一直反对为司马氏效力,并因此而丢掉了性命。
嵇康的刚毅个性,在他的诗文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可以说,正是这一鲜明的个性,为其诗文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提供了犀利、明快的原动力,使得他的散文有气势、有锋芒,读来畅快动人而余味浓重。嵇康诗文俱佳,主要倾诉他对现实生活的诸般感受,和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气韵高迈,理正情浓,从多种角度,展示了嵇康刚正高洁的精神。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嵇康在音乐上的造诣。嵇康精通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其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嵇康的琴声伴随了他一生,直到死的那一刻,还要弹完《广陵散》。在我看来,音乐和文学永远是分不开的,这样一个如此热爱音乐的人,才会拥有这样弘博清逸的情怀,实在是让我敬佩不已。
6.阮籍
“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三岁丧父,其父正是当年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他早期钻研儒学,立志建功立业。他既是名门之后,同时还名满天下,《晋书·阮籍传》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阮籍的文学造诣极高,诗歌成就在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类型,且颇具哲学风度,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里程碑的杰作。他同时也非常擅长写文论,散文也写得非常好,还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琴,还写过相关音乐的论文。不仅如此,阮籍还是一个对老庄哲学有深入研究的思想家,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他也占据一定的地位。
由于时局的发展转变,阮籍的政治热情降温,转而寄情自然、崇尚老庄,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与其他竹林名士相比,阮籍似乎多了一份压抑,他常常将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苦闷、彷徨与抗争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而他的诗文,仅仅是着心中巨大能量的有限宣发,读来总有一种沉重感。
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阮籍的诗形象得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抒情组诗的阮籍的《咏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7.阮咸
祖父阮瑀,为建安七子之一,阮咸自幼家贫,青少年时代长期跟随叔父阮籍,特别是经过竹林名士间的数年交往,阮咸逐渐养成了任达不拘、宏阔豪放的性格。阮咸一生中被人称道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高洁的心志与放达的举止相结合的人生追求。二是妙解音律。
受狂放行为的影响,阮咸不善作文,因此,他在文学上没有什么作为。现今仅存的只有《律议》及《与姑书》一句。文中思路清晰流畅,足见阮咸一生纵酒狂放,其神智还是很清醒的。同时,阮咸通晓音律,后人视阮咸为西晋的音乐家,并将其改制的琵琶称为“阮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