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框架
- 2、高中必修3历史前三个单元的复习框架
- 3、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4、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
- 5、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
一、欧洲共同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5、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
1、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
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3、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易混点
1、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3、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4、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5、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
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1、背景:
(1)平贵矛盾突出。(表现在:富有的工商业者与贵族、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2)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2、奠基:索伦改革
(1)内容:
经济上:颁布解负令;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政治上:按每年的收入多少把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规定不同等级享有的政治权利;规定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
(2)原则:中立。
(3)评价:
积极:开启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进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平民和工商业者的权利,贵族势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局限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1)内容:(政治上)
划分十个行政区取代原来的四个血缘部落;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并对所有人开放;确定了抽签和轮值原则;组成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等。
(2)评价:(意义、影响)
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的控制,雅典国家正最终形成;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改革)
1、背景:
(1)进入古典时代。(希波战争的胜利)
(2)雇工贫农地位提高、工商业民主派活跃等。
(3)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连任首席将军。
2、内容:扩大民主制
(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所有官职向所有的公民开放,并都已抽签方式产生。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等。
(2)拥有三大民主政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作为常设机构。
(3)制定津贴制度。目的是鼓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是民主政治的一个保障。
3、评价: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削弱,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失:
(1)范围: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2)性质: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
(3)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4)后果: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成也民主,败也民主”。
2、得: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1)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思想基础。
(2)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高中必修3历史前三个单元的复习框架
历史必修模块(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1.1诸子百家及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商鞅;墨家:墨子。
3.1.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
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1.3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⑴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受教育者范围。②“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
①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者爱人)和“礼”(克己复礼)。
② “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发展儒家思想)
①核心思想: “仁政”
②重民,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发展儒家思想)
① 主张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3.1.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纲常学说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法家思想
2.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巩固国家统一。
②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1.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
1.代表:
程朱理学: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思想:17页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思想:17-18页
2、对儒学的发展: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3.1.6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及其对儒学的发展 (B)
1.李贽:(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①否认孔孟思想权威。
②提出人皆有私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
共同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经世致用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3. 6. 1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人文精神的内涵
1)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及观点
2)人文精神内涵:52页
3)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
4)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3. 6. 2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文学三杰:
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美术三杰及作品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它倡导个性解放。
4)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得救。即“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3. 6. 3四位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国家
人物
代表作
主要观点
备注
法
国
伏
尔
泰
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②倡导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平等和自由
孟
德
斯
鸠
《论法的精神》
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其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
梭
《社会契约论》
①人民主权②天赋人权③提倡“社会契约论”
德意志
康
德
《纯粹理性批判》
人非工具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63页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 2. 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
印刷术:①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13世纪中期传到欧洲。
火药:①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②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③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造纸术和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和思想解放,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②火药——有利于增强资产阶级力量一战胜封建势力; ③指南针——有利于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开拓。.
3. 2. 2古代中国天文、数学、医学和农学等科技成就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标志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天文:《石氏星表》世界最古老星表;张衡水云浑象仪、郭守敬简仪;
农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朝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有西方科学知识);
历法:元朝郭守敬《授时历》;
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末年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
3.2.3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汉字的演变:
1)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2)汉字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2)书体及主要代表:
行书:东晋 王羲之《兰亭序》
楷书:唐朝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颜筋柳骨;注重规范法度)
草书:唐朝 张旭(盛唐)怀素(高峰)
宋明书法突出个性,更平民化,世俗化。
3、绘画的演变:
1)战国楚帛画《人物龙凤图》;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
2)东晋顾恺之强调“以形写神”,《女史箴图》
3)盛唐吴道子“吴带当风”《送子天王图》
4)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宫廷画活跃,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原因:商业的兴盛;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化的普及。
5)绘画的特点:写实与写意两大风格;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3.2.4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四言体;西周到春秋;分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的新诗体;句式自由灵活;《离骚》;爱国忧民情怀。
3、汉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司马相如。
4、唐诗:
1)繁荣原因: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
2)代表人物:
(盛唐)李白、孟浩然、(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晚唐)白居易
5、宋词: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
6、元曲(散曲和元杂剧合称元曲) 代表人物 马致远 关汉卿等
7、明清小说:
1)繁荣原因:商品经济发达,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扩大。专制制度的强化社会矛盾的尖锐。
2)代表作:四大名著(略);
批判现实的著作:《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3.2.5京剧的产生、发展
产生:乾隆时期,徽班进京;道光时期,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发展:第一繁荣期:同治光绪时期(“同光十三绝”)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随着高考的到来,山东的文科生也开始复习历史这门科目了。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总结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 内容: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 内容: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 内容: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意义: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 方法 ,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2.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
(1) 二程的思想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 朱嘉的思想(集大成者)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4.本质: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 地位:
(1) 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 朱熹学术影响到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还传及欧洲。
(东学西渐)
三、陆王 心学
1. 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 王阳明的思想(集大成者)
(l)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 强调内心反省,用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必修三历史知识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l. 产生背景
(l) 雅典工商业发达
(2)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 研究越来越关注“人”
一、智者学派
(l) 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2) 反对迷信, 强调自由。
(3) 在社会道德方面, 主张个人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不应强求一律。
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l. 苏格拉底
(l) 主张
①关注伦理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框定了一个标准
②重视 教育 ,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2) 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 柏拉图
(l) 思想主张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在《理想国》里根据智慧品德把人分为几等, 各尽其责。
3. 亚里士多德
(l) 思想主张
1.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人类是最高级的。
3.以科学调查方式研究自然界
【学习探究】1、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1) 相同点:都否定神的意志, 强调人的价值。
(2) 不同点:
①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 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②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哲学, 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强调人的理性, 重视教育。
2、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
(1) 相同点:都强调人的价值,重视道德和秩序。
(2) 不同点:
①服务的政治体制不同:孔子推崇君主权威;苏格拉底用美德维护民主政治。
②对道德来源认识不同:孔子强调人的自律和社会约束作用;苏格拉底更强调知识的意义。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三历史下册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汇总,基础解读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 必修三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总结图
★ 高中历史必修三诗歌与小说知识点
★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单元测试
★ 高中历史启蒙运动教案大全
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旷日持久的战争
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 巴黎和会
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3 华盛顿会议
4 维护和平的尝试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3 走向世界大战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8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探究活动课一 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 两极格局的形成
2 冷战的开始
3 美苏争霸
4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 朝鲜战争
2 越南战争
3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4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5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6 两伊战争
7 海湾战争
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
1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2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3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探究活动课二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附录 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后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由于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历史背景:
(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 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 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 自然科学知识 ;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 教育 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号 。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 文章 “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 日记 》《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小结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汇总,基础解读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