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点击阅读全文

本文目录一览:

  • 1、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3、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4、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

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

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过:“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方针是不抵抗主义的时候,一切办法都反映不抵抗主义。”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在甲午战败的第2年,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有名的“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抨击清政府的投降路线和腐朽统治。

民主革命的先躯孙中山组织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广州起义,他说:“清廷腐败尽露,人心激愤。”是的,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是政治原因。当时统治中国并主持战争的清朝政府极端腐朽没落,不可能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

扩展资料: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朝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结果都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对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自中法战争后,相对平静了很多年,这也使中国的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些。

而且在甲午战争前,朝廷和大部分朝臣对于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多年前,认为日本不足为虑。在日本倾尽全国之力扩充军需的时候,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了军费预算。

过于依赖外交,延误军机:清政府在面对战争的时候,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战略。当时的掌权者慈禧太后等都是主和派。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清政府一直努力的都是争取英俄德法等国家的调停,以次来达到求和的目的。

信奉“武器决定论”:在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作用远比古代更加重要。但是李鸿章却过于信奉武器决定论,认为日本的军械和技艺都强于中国,中国的武装平定内乱有余,但是抵御外悔不足。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这种消极态度必然会对战局产生消极影响。

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清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严重分歧,朝廷也分成帝后两派。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没有停止。所以,没落腐朽的清政府是不可能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的。

军队素质低下:政治腐败必然会影响到军队建设,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次胜仗,这和军队综合素质低下是有直接原因的。当时全国的军队中,北洋军是最好的,但即使是北洋军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靡等。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武器装备落后是海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一是参战舰艇总体实力弱于日舰。战前,清廷海军军舰总数为78艘,日本为31艘;海军总吨位为8万余吨,日本为5.9万吨。虽然清廷海军总体上优于日本,但参加黄海作战的海军只有北洋舰队,主体力量弱于日本。

二是参战舰艇的船龄相对老化。主要表现为船体结构不牢,多有船体松动现象,航速低、机动灵活性较差。

三是老旧武器装备未能及时更新。甲午年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不惜挪用海军经费,大修庭院、楼堂和馆所。在穷奢极欲的挥霍中,国防开支全面紧缩,拮据万分。

2、作战准备不足是海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清朝末期,吏治腐败,政府无能,内忧外患交织,军队缺乏打仗思想,是这场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准备不足。1876—1888年,清廷海军整军备战的意识还比较强,大量外购先进战舰,海军整体力量和能力高于日本。但在1888年后,侥幸心理充斥军队内部,彻底停止了军舰的外购和发展强大舰队的计划。

二是参战弹药携备不足。据北洋海军的洋员马吉芬战后回忆,北洋海军的弹药供应极为不足,至战斗结束前半小时,“镇远”舰的305毫米主炮的爆破弹和150毫米火炮的所有炮弹全部打光,仅剩15发穿甲弹,“定远”舰也是如此。日舰则备弹十足,直到最后仍在猛烈射击。

三是实战训练不足。甲午海战爆发前,北洋海军也在大搞训练,李鸿章多次检阅,并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但是,当时的训练重基础、轻实战,重表面、轻实用,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3、指挥人才缺失是海战失利的直接原因

海军是专业化、技术化极强的军种,人才建设历来是海军发展之根本。甲午海战前,与日本相比,清廷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处于较低水平。

一是建校起步晚。1855年,日本在长崎等地创办海军传习所和多个海军操练所。1870年,日本兵部省提出“大办海军”,把创建学校、广选良师、提高海军军官素质作为海军建设的头等大事。直到1866年,清政府才建立第一所海军学校,即福建船政学堂。此后一直停滞不前。

二是教学体系不科学。军事人才培养,尤其是技术军种指挥人才的生成,应当采取高、中、低培养相衔接,技战术合一,院校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然而,当时清廷海军院校教育缺乏统一规划,没有高、中、低教育层次之分,院校间也缺少分工合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三是战斗精神的教育培养严重不足。中日海军院校教育在基础课程上大体相同,都是学习西方的理工科知识为主。但在军人战斗精神、战斗意志教育上,两国相差很大。

四是高级指挥人员不懂海军建设。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但在5位大臣之中,无一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

4、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扩展资料:

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是历史上耻辱的战争,失败主要原因有:封建统治的腐朽、制度落后、国力贫弱、对战争缺乏预见性,军纪涣散军队素质低下等。

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清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严重分歧,朝廷也分成帝后两派。国家内部不团结,各方势力贪图自保,自然无法做到全力以赴去应敌,失败是必然的。

制度的落后

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国力贫弱

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领导人的政策

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

对战争缺乏预见

在甲午战争前,朝廷和大部分朝臣对于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很多年前,认为日本只是蕞尔小国,不足为虑。在日本倾尽全国之力扩充军需的时候,清政府反而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了军费预算,以致在准备根本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结果一败涂地。

军队素质低下

甲午战争中,北洋军虽已经是全国最好的军队,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靡等问题,以致面临强敌的时候,溃不成军。

                       
上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am2:31
下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am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