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2021年有哪些省份开始实行新高考?
- 2、高考改革从哪一年开始
- 3、已有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高考改革有什么意义呢?
- 4、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是哪几个省
- 5、浙江高考试点方案幕后:2年先后修改超30次
- 6、哪八个省高考改革
2021年有哪些省份开始实行新高考?
2021年有八个省市开始实行新高考:
辽宁、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重庆。
这次的新高考模式和前面的有所不同,和前面2020的山东的“3+3”模式不同的,新高考采用了“3+1+2”的模式。
“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门满分150分,以原始分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
“1”是指,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为首选科目,每门满分100分,以原始分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
“2”是指,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为再选科目,每门满分100分,以等级分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
高考改革从哪一年开始
高考改革是分省分批次进行的,最早开始改革的省市是上海和浙江,开始时间为2014年,各省市区改革时间如下:
1、第一批改革:选择在上海和浙江进行,时间是从2014年开始。也就是说,2017年这两个地区的考生已经完成第一次新高考。
2、第二批改革:已经于2017年9月,在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四个省市启动。也就是说,2020年高考时,上述4个省市的考生也已经进行了新高考。
第一批、第二批改革省份采用的主要为3+3模式,第一个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第二个3为3门选考科目,没有限定必选物理和历史。
3、第三批改革: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已经发布本省份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1年参加新高考。
8个省份的方案,与我国高考改革最初的总体方案原则上是一致的,但是又进行了一些变化,由“3+3”变为“3+1+2”模式,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但是考生须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其中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为什么物理历史必选一个: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以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历史学科在人文社科类专业中也占据着同样重要的位置。
4、第四批改革: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7个,分别为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均采用“3+1+2”模式,此前已有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的8省市采取3+1+2模式。
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将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4年首届新高考。
已有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高考改革有什么意义呢?
高考是大家比较重视的一次考试,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重大的转折点,近几年高考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其中有29个省份已经启动,高考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9月15号的时候,大家看到这样的消息,并且教育部正在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就是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成效,从教育部的高考综合改革方面可以看出,现在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高职分类考试以及强基计划都会有一系列的新的政策出台。根据一些数据可以发现强基计划已经实施,其中录取的新生人数能够达到1.8万余人现在的中国特色教育考试已经开始,制度会变得越来越完善。
教育部也开展了几轮的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的工作,可以发现相关的加分政策已经被取消,由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还有省级优秀学生以及对思想品德突出市级的学生加分这样的高考信加分项目都已经取消。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是有专项计划的,但是这些招生名额也会有所变化,从以前的13.1万人已经有了最新的改变。比较注重科技的创新人才培养,现在的强基计划实行之后会有导师制以及小班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还会招收一些特别专业的学生,有历史古文字学以及物理化学。
这几年来强基计划的实行录取的新生人数越来越多,而一些优秀的学生总是会被反。其中就有29个省份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这种试点工作也是一次进行当中,其中有14个省份的新高考模式,已经平稳落地,其中就有四川省河南省山西省等地。当改革深入发展之后,教育部门就会有新的实施方案,也会优化课程结构,也会有最好的选择。
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是哪几个省
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分别是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省。
第一批改革试点,选择在上海和浙江进行,时间是从2014年开始;第二批试点,已经于2017年9月,在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四个省市启动;第三批有大量省份在2018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时启动改革;第四批,陕西、云南、宁夏、青海、甘肃、广西的改革会在2019年秋季启动。
上海市实行“3+3”和“6选3”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必考。学生要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个学科中,选出3个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上海市高考总分为66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均为150分,不分文理,外语提供两次考式机会,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选考科目,每门满分均为70分。)
浙江省:实行“3+3”和“7选3”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一科必考。学生要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7个学科中,选一3个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浙江省高考总分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满分均为150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7个选考学科,每科100分。
浙江高考试点方案幕后:2年先后修改超30次
高考改革大幕拉开,幕后有怎样的故事?钱报记者专访省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揭密:为何试点是浙江
本报记者王玲瑛
这次新高考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之前,相关省份传出过试点消息,最后敲定的是浙江和上海,成为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早在去年年底,浙江已拟定了一份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只等教育部全国方案出台,根据全国方案做出调整,再向社会公布。那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浙江争取成为试点省份,但还没有把握。
教育部最后选定浙江,昨天,刘希平把原因归结于,浙江有全面的高中新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的良好基础,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其来也渐,其入也深”。
为什么试点是浙江
因为有教育改革的良好基础
这是一个快得出人意料的时代。
2年前的9月,浙江开始全面推行“深化高中课改”,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当时钱江晚报记者采访刘希平厅长时,他预计10年后,高考改革将与高中新课改配套,给学生更多自主权。那时刘希平还有些无奈,与高中课改相衔接的高考制度,是国家层面的设计,浙江希望在国家层面能早一些进行高考改革。
如果高考改革遥遥无期,这意味着,高中新课改会走得有些踉跄,一只脚往前走了,一只脚还在原地。这样的现状,会让家长和高中老师忧思重重,累觉不爱。
仅仅过了2年,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浙江和上海成为了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刘希平把浙江这些年的“渐入、渐深”改革排了一个时间表:
2008年,浙江做了小范围的考试科目高考改革,英语听力、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实行平时考试,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
2009年,浙江高考科目进行分类,考生可在三大批次中自主选择。第一批科目,在保持原有“3+X”组合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第二批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第三批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考生可以自主选择,量力而考。
这个方案实施后,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王建国在一次调研中不无感慨地说,“在浙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推进高考改革的信心”。
2011年,浙江高考招生率先尝试“三位一体”,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2012年,浙江开始全面深化高中新课改,在普通高中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也开始进行分层教学,并实行弹性学时,给学生更多选择权。
刘希平阐述,当时深化高中课改设计,是想为学生找一条多样 1 2 3 4
哪八个省高考改革
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省份,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发布本省实施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此前,8省份已就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正在有序推进。
这意味着,高考综合改革进入了由东部改革试点转向中西部推广的新阶段。与之相对应,8省份实施方案改革方向一以贯之,在穿好“统一服装”的同时,也搭配了“地方配饰”,紧密结合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和中学教学实际,在选考科目及考试时间、赋分方式、录取方式上进行了多种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