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里)

点击阅读全文

本文目录一览:

  •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首诗?
  •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啥意思
  •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什么意思?
  • 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首诗?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近义词:

以人为鉴

意思: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啥意思

意思为: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

此句出自李世民,出处:《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

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拂袖离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什么意思?

释义: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

出处:出自唐代刘昫的《旧唐书·魏徵传》。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白话译文: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典故: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如下:

把铜当作镜子,可以整理自己的衣服和穿戴;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盛和替换的原因;把别人当作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得体和缺失(不当)。

延伸意思就是要学会利用外界事物作为参照物,修身完善自己,从而提升自己。

前两段很好理解,第三段意思就是通过别人眼中、口中的自己,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自己。

唐代皇帝李世民,有个手下叫魏征,就喜欢天天找李世民汇报工作,在汇报工作的同时,也会说李世民哪些方面处理的不妥或者错误,所以,李世民就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一样来完善自己。

但事实上如何呢?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如果有人天天来说你的不是,你绝对会脑袋抓狂,如果还是公众场合,估计气的发麻。

所以说,这句话没毛病,但要学会与时俱进,也要选择场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旧唐书》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逝世,就失去了一面镜子了。

扩展资料

魏徵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政治成就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

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2)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首次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李世民偃革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

(3)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旧唐书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

原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释义: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扩展资料

这句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中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话,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相关人物成就: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

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魏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上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am3:07
下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am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