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座山?
-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句描写的地点是哪里?
- 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是什么地方
- 4、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是哪座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座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的是泰山,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原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诗歌赏析
此诗为杜甫现存最早的作品。当为诗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初经泰山之作。
首联揣想,“夫如何”,用设问语气不仅给下文描绘泰山留下空间,而且引领读者共同步入泰山那庄严阔大的境界之中。以“青未了”三字来回答“夫如何”,眼界阔大,真神来之笔。
中间两联,分别以想象描摹泰山的弘大,“造化”为赞叹语,以引发以下三句的绘形写神。“阴阳”两字,承“造化”而来,以日月星辰来写泰山,正堪匹配,非如此,亦难写泰山之气势也。
“荡胸”两字,方始从正面揣想描绘。“入归鸟”三字,以“归鸟”之小、之远,反衬泰山之大,不仅泰山之阔远如在目前,诗人神往、虔诚、凝神远瞩之形象亦在其中矣。
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悬想语,含蕴深厚,一可说诗人尚未能登到山顶,再次印证山之大;二是说诗人对泰山之喜爱,不登绝顶誓不罢休;三是既是说登山,又不是说登山,从而含有了某种人生哲理,成为人们可以广泛使用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句描写的地点是哪里?
这句诗描写的地点是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站在山的顶峰,往下看,一切都是那么渺小。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渺于一切的雄心壮志!
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诗《望岳》,原诗如下: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是什么地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的是泰山,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望岳》。
全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是泰山
杜甫(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其实泰山并不是很高,只有海拔1524米。尚不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的一半,也排在华山、恒山之后,位列中原五岳第三席,然而泰山却以“五岳独尊”之誉,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孔子对泰山感情深厚,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代文人骚客赞颂泰山的佳作则是数不胜数。
中国百姓表示不怕困难,会说“泰山压顶不弯腰”;批评不明大势,会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讥讽当面
不识高人,会说“有眼不识泰山”。泰山何以获得这样崇高的地位,是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然。其一,泰山地处华北大平原之东。它那巍峨高耸的山峰,与平坦辽阔的大平原形成巨大的落差,
这种强烈的对比;使人直觉泰山拔地通天,直插霄汉。
其二,我国先民自古便以“五方”之说与一年四季相配
合。其中东方为春。一年四季由春开始,自然界万物在
春天发芽生长。所谓“春之初曰泰”,“岱者代也,东方万物之始,交代之处”,泰山地处华夏之东,自古便
被视为人间吉祥之地。其三,泰山东临大海,南有汶水、
淮水,北有黄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人烟稠密,经济发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是哪座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是泰山。
出自:《望岳》
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与李白合称“李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赏析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