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什么意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如下:
把铜当作镜子,可以整理自己的衣服和穿戴;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盛和替换的原因;把别人当作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得体和缺失(不当)。
延伸意思就是要学会利用外界事物作为参照物,修身完善自己,从而提升自己。
前两段很好理解,第三段意思就是通过别人眼中、口中的自己,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自己。
唐代皇帝李世民,有个手下叫魏征,就喜欢天天找李世民汇报工作,在汇报工作的同时,也会说李世民哪些方面处理的不妥或者错误,所以,李世民就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一样来完善自己。
但事实上如何呢?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如果有人天天来说你的不是,你绝对会脑袋抓狂,如果还是公众场合,估计气的发麻。
所以说,这句话没毛病,但要学会与时俱进,也要选择场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
原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释义: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扩展资料
这句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中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话,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相关人物成就: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
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魏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什么意思?
释义: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
出处:出自唐代刘昫的《旧唐书·魏徵传》。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白话译文: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典故: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