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简析《水浒传》宋江的形象
- 2、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 3、宋江人物形象怎么分析?
简析《水浒传》宋江的形象
宋江性格中有懦弱却又疏财仗义,伪装善良却又孝亲敬友,义薄云天又城府极深。他对老太公很孝敬,对朋友很仁义,对国家很忠诚。他性格有温柔敦厚的一面,也有正统思想的一面。宋江的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实际上重点表现了宋江平时的为人和喜好,还有从“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可以看出宋江有谋略有志向,不满足于现状。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
宋江人物形象
宋江是一个有多重性格的人。首先是疏财仗义、济弱扶贫、孝亲敬友,这是他性格的温柔敦厚的一面。其次,他孝忠皇帝,讲义气,这是他性格中正统思想的一面;再次,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最后,他聚众反国,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
忠孝观念深重,五常美德俱备。作者用心良苦地刻画出了一个十全十美的宋江。悲剧结局的描写是在表现作者对社会黑暗,朝廷腐朽的深恶痛绝,是对好人难立于世的一种反思,是对如何重造理想社会的一种思考,而不是对宋江正面形象的否定。
总之,作者对宋江这个人物刻画,从忠、孝、仁、义、礼、智、信七方面入手,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衬托渲染。无论读者是褒是贬,宋江这个忠义之士却是被写活了。
《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民间传说和说书人、文人创作的基础上,作者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并进行再创作,写出了这部小说。作品描述了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108位英雄好汉,在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坎坷磨难后,迫于无奈,在梁山起义。他们宣称顺应天意,除暴安良,并反抗官府,攻占城镇村寨,声势很大,但后来却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导致了最后全军覆没的悲剧结局。小说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形象地指出了“官逼民反”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歌颂了起义英雄奋起反抗的精神,同时也宣扬了对君主的忠诚及对朋友绝对讲义气的思想,反应了农民起义的不彻底和个人性格的极端性。
宋江人物形象怎么分析?
宋江的性格可以概括为孝、义、忠、智四个方面。
孝,就是他对父兄的情感,这个在作品中深有体现。比如,宋江见北宋徽宗朝君昏臣奸,天下迟早会大乱; 自己又爱跟江湖好汉结交,迟早会出事。为了不连累父亲,便让父亲去告自己忤逆。北宋法律,如果父亲告儿子忤逆,父子关系便算断绝,犯了法,也互不连坐。宋江的这种孝,真算得上是一种苦孝 。
义,特别体现在英雄义气上,宋江情商高,重视兄弟情义、英雄义气甚至到了多愁善感的地步,这一点使他轻而易举地俘获了所有梁山好汉的心,甚至意见不同的好汉们也不得不认同他的真诚的行为态度。
忠,就是对所在国家坚定不移的信念,梁山中,李逵是反国家的,鲁智深是怀疑国家的,多数英雄则没有什么明确的国家概念,宋江则不同,他把国家放在了一个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他做了领袖,梁山的结局就只能是招安、征辽、平田虎、打王庆、打方腊。他自己的结局则只能是喝毒酒身亡。
智,主要表现在历次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靠的是出色的智谋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如果说,出色的智谋是吴用和宋江共同具备的素质的话,那么,出色的组织能力就是宋江的专长。
孝、义、忠、智这四个方面支撑了宋江的思想大厦,宋江就是靠着这四种品质成就他的事业的。当然,宋江的局限性也在这四个字中暴露无遗。宋江的临事而惧、爱才如命、兄弟情长等性格在文中尤其有非常多的细节表现。
扩展资料:
《水浒传》里的宋江有其历史原型,历史上的宋江,生卒年月不详,但根据记载,宋江是淮南盗,手下有三十六个头领,曾在北方特别是山东境内纵横,数万官军无法将他剿灭,曾发动宋江起义。
他投降朝廷则有两种说法:
一是皇帝接受侯蒙建议招降了他。
二是是他被张叔夜打败投降。
宋江被招安后,参加了征方腊。宋江的故事在民间演化成传说、戏剧舞台演出等,后由施耐庵、罗贯中对其故事整理加工,塑造出文学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