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高考填报志愿的流程是怎样的?如何填报志愿?
- 2、怎样正确填报高考志愿
- 3、填报志愿的方法和技巧
- 4、志愿怎么填报步骤
- 5、怎么填报高考志愿
- 6、高考填报志愿的方法与步骤
高考填报志愿的流程是怎样的?如何填报志愿?
一、打开本省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考生端系统,并输入考生号、密码和验证码登录系统。考生登录系统之后如果未绑定手机号,请先绑定手机号,以便及时接受重要信息。输入手机号和获取到的验证码,点击“绑定手机”,绑定成功并跳转到考生手机绑定页面。
二、绑定手机之后进入系统,点击“开始填报/查看志愿”进入志愿填报操作。在志愿填报界面, 上部的“考生信息”栏目列出考生志愿填报的相关信息,请注意“志愿状态” 信息。中部的“志愿填报”栏目会列出考生可填报的所有批次,每个批次均有“查看”,“填报/修改”,“清空”3 个按钮,根据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按钮呈现为可操作或不可操作状态。下部为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请考生仔细阅读。
三、在志愿填报和注意事项中间有三个按钮,提供不同的操作,其中:点击“取消确认”按钮,考生可以取消当前确认志愿状态,以便再次修改志愿。注意:每个考生最多只有2次取消确认的机会。如果考生已经全部填报完需要填报的所有批次志愿,不再更改,请点击“确认志愿”按钮,进入确认志愿操作。系统会显示考生已填报的全部批次志愿,供考生核对。
四、点击“确认志愿”按钮开始确认志愿,如果是第一时段,系统会提示“确认后该时段的批次志愿不能再更改或填报”,如果是第二时段,系统会提示“确认后包括提前批、自主招生、本科、专科在内的所有批次志愿不能再更改”,如果确认不再更改批次的志愿请点击“确定”,否则请点击“取消”。
五、点击“确定”后,为了确保是考生本人操作,系统需要验证考生已绑定手机的验证码。请点击“获取验证码”。填入手机获取到的验证码后,点击“确认志愿”按钮进行验证码校验,验证码校验通过后,考生志愿确认成功!
怎样正确填报高考志愿
导语:如何正确填报高考志愿和正确填报高考志愿的方法,十年寒窗选择一所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大学,是考生及家长们最大的心愿。下面是我整理的怎样正确填报高考志愿,欢迎大家阅览。
1、高考志愿填报方法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一定根据自己的成绩,先选择学校还是专业,知道怎么正确的去提高我们的志愿填报成功率。认清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学习什么专业,不要你觉得什么专业好,就选择什么专业,如果你没有兴趣的话,这个专业的知识你也是学不好的,你选择的专业,就是你以后要走的路,所以我们在填报志愿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可以去学校的官网去查看一下历年的分数线和每个专业的就业情况,我们选择学校都会根据地域、经济等一系列因素,如果我们决定好了,最好就不要更改,有很多时候,我们更改的志愿,可能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学习的专业。
2、报考志愿的步骤
(一)登录指定网页。
网上填报志愿要在省招办指定的网上进行,登录指定网页,打开浏览器,输入网报网址。指定网页一般会印制在准考证上面,或者打省招办办公定电话咨询。
(二)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用户名是考生准考证上的14位报名号数字,第一次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的初始密码是身份证号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可登录网上报名系统。
(三)阅读考生须知。
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后,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网上填报志愿考生须知”,告知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考生应仔细阅读,了解操作流程和相关要求以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为了保持志愿填报的正确地误,考生须知一定要详细阅读,这点很重要。
(四)修改初始密码。
考生在第一次登录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时,一定要修改初始密码,如果不修改,就会自动返回到上一步,无法继续往下操作。点击“修改”按钮,就可以修改密码和填写录取用联系方式。成功修改密码后,再开始填报志愿。(修改的密码一定要牢记,最好是平常用的,录取联系方式一定要写正确,要是经常可以联系到你的,保持不会停机)
(五)选择批次填报志愿。
先在网页上点击“填报志愿”按钮,先选择要填报的批次,然后根据提前草拟的志愿表填报院校代码和所选专业的代码到志愿栏,千万不要错栏错位。仔细严格按照流程来操作。
(六)检查核对。
院校代号和专业的代号输入完毕后,点击“下一步”按钮,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将已填的代号转换成相对应的院校和专业,屏幕上会显示已填报的院校名称和专业名称。这时候,考生要阅读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仔细核实显示的学校和专业是不是自己想要填报的,如果不是,或出现红色字体提示的“无效院校”或“无效专业”就说明填错了代号,一定要按正确的代号更正,要不然就张冠李戴了。如果要修改或补填志愿,可以点击“上一步”按钮,返回到填报界面进行修改或补填。(这是高考网上填报志愿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
(七)保存志愿信息。
检查志愿信息无误后,点击“保存”按钮,只有点击了“保存”按钮,填报的志愿信息才会储存到网报系统中;不点击的话,志愿信息就保存不了,等于没有填报志愿。填好每一个批次的志愿后,都要点击“保存”按钮,保存这个批次的志愿信息。保存好以后,再从第五步开始填报其他批次志愿。
3、填报高考志愿的技巧
我们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考应该先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有的同学是在分数还可以的情况下会选择有知名度的学校,而还有的同学会选择有专业特色的学校,你想的怎么选择志愿,一定要提前考虑好,这样我们才有应对的方法。
还有我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还要综合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知道什么地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我们自己有什么特长,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愿不愿意学习这个专业,这都我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需要考虑的。
其实我建议,如果成绩非常好的同学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选择好的学校,成绩还可以的同学选择有特色的学校,成绩不好的同学就看自己的的想法了,根据什么选择都可以,但是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同学,都会先选择学校专业,这样对自己以后就业是非常的有利的,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还是要看自己。
填报志愿的方法和技巧
填报志愿的方法和技巧如下:
1、重视第一志愿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第一志愿。因为招生院校最先得到的就是第一志愿考生的电子档案。如果考生把自己喜欢的专业放在了后面,当第一志愿上线的考生人数足够的时候,招生院校就不会再要其他志愿的考生了。
2、不要忽视第二志愿
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再重视第一志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第二志愿。当考生的第一志愿在录取过程中如果因为一些原因不能被录取时,第二志愿就会成为考生的最佳选择。
很多考生都会认为第二志愿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其实每年因为第二志愿而被录取的考生也有一定的数量,所以考生还是要认真对待第二志愿。
3、服从调剂要慎重
很多考生为了增加被录取的机会,就会在志愿填报的时候选择服从调剂。因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不能忽视服从调剂,特别是一些成绩较低或是竞争力较差的考生,更是需要重视。
志愿怎么填报步骤
填报志愿的步骤图:
工具/原料:红米1S、Android11.21、微信8.0.16
1、第一步首先打开微信,然后点击界面中的“高考志愿填报”程序。
2、然后第二步点击界面下方的“福建高考”选项。
3、接着第三步在弹出的界面中点击“填志愿”选项。
4、最后,进入高考志愿填报页面,输入账号、密码,点击登录即可进行高考志愿填报。
怎么填报高考志愿
填报高考志愿的方法:
1、根据高考填报指南书籍填报。因为上面各所大学历年的分数线,对你的填报可以做一下参考。
2、上网查询学校信息。现在网上都有各所大学的介绍。当然也不能只看简介。看看各个论坛。加入校友会等等,从在校生,或毕业生的评价了解学校的情况。
3、寻求师长的意见。不知道自己的报考的方向时,可以问问自己的老师。他们对各学校的了解要比我们多一些。
4、通过身边的人了解想报考的学校。你想报考哪所学校不知道好坏的时候,可以从家附近,或者父母单位同事孩子,就可能在那所学校(或他的同学之类)。询问好相关情况后,再决定是否报考。
5、通过新闻了解那些是热门专业,哪些专业就业率低。有一句话是毕业就失业。虽然有点调侃的味道。但是很多专业就业前景确实不好。不要只图一直兴趣报考。毕竟兴趣填不饱肚子。
6、每所大学都有重点专业。现在很多大学是综合性大学。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受到学校的重视。无论是硬件,还是师资。选重点专业,有时候比学校还要重要。
7、不要过分追求名校。如果你的分数只是擦边球,你就要认真抉择了。有些人一心想上名校,结果过于乐观地报考了,明明只超分数线几分,所以面临上二本,或者复读的选择。
高考填报志愿的方法与步骤
高考填报志愿的方法及技巧
1、“顺序志愿”:第一志愿最关键
不同志愿模式投档录取规则不同,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影响很大。完全“平行志愿”,如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以及高职高专批;“顺序志愿+平行志愿”,如本专科提前批(艺术类除外)、国家专项计划批、地方专项计划批。
2、完全“顺序志愿”,如艺术类专业
顺序志愿遵循的是“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原则,分轮次进行,填报顺序志愿,院校梯度非常重要,第一志愿最关键,第二志愿应重点考虑往年报考人数不足,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或对第二志愿有预留计划的高校。
3、“平行志愿”:注意保持高校梯度
平行志愿是按投档成绩对考生排序,逐分逐个检索考生填报的志愿,投档到排序相对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院校,只要检索到符合投档条件的高校,即向该高校投档,也就是说,考生档案不会因为未投到平行志愿中排列第一的高校,而失去投到排列在之后的其他高校录取机会。
4、“顺序+平行”志愿:要重视第二志愿
一些省份提前批(艺术类除外)、国家专项计划批、地方专项计划批第一志愿设1个高校志愿,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专业),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设1-4个高校志愿,每个高校可以填报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专业),也就是实行“顺序志愿+平行志愿”模式。